南京这名医生在ICU一干30年每天和死神掰手腕

2019年01月29日 08:29:07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30年来,邱海波总是精神奕奕地出现在病人面前

  作为ICU医护人员,邱海波(左三)和同事们的日常格外辛苦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的重症医学科,一名年轻女子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输液管、氧管、尿管、呼吸机导管、监测导管……每一根管子的另一端都连接着重生的希望。一场感冒诱发暴发性心肌炎,这名女子的心脏处于“停机”状态,伴随多脏器衰竭,生命徘徊在死亡的边缘!为了给她生的希望,邱海波带着其他医生边处理边观察,不敢有丝毫疏忽,24小时守护,将生命支持做到了极致。

  今年54岁的邱海波,是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也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在ICU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病人在生命线上挣扎的时候,你能帮他干什么?医生遇到重症病人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邱海波说。

  日夜守护,救回心脏停跳10天女子

  2017年7月,盐城的一名年轻患者暴发病毒性心肌炎,心脏停跳10天,腹腔、子宫大出血,生命以“秒”计算。病情如此严重的患者,邱海波还是第一次遇到。

  患者从盐城转入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时,靠“人工心脏”和药物治疗进行生命支持。医护团队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盼望着她停跳的心脏再次搏动,但患者心脏一直处于“停机”状态……

  更让人揪心的是,转院当天,患者一度血压维持不住,发生失血性休克,相关检查发现肝脏出血,腹腔内被大量血液充满,出血量约5000毫升。为了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医护团队顶住压力,腹腔镜下清理腹腔积血,切除出血的肝叶。几天之后,患者肝左叶又出现多处出血,再次手术成功止血。

  挽救生命,就像是闯关,每一关都走得艰辛、惊险。入院第三天,患者突发子宫大出血,前后出血量达700多毫升,医生再一次进行手术,止血成功。此时,患者的心脏仍然不见动静,邱海波带着医护人员24小时密切监护。“其实每一例重症患者的生命都是医生们没日没夜地守护,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邱海波说。

  一点点的坚持等来了奇迹,终于在第10天,患者心脏有了微弱的跳动……时隔一年多,再次回忆起这次救治,邱海波也很感慨:“我记得患者在出院的时候说,自己真的没想到能恢复得这么好。原来大家都觉得救不回来的病人,我们救回来了。”

  遇到重症病人总有救治的冲动

  刚参加工作时,邱海波是一名内科大夫。为什么会“转行”?邱海波说:“1988年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要组建江苏省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要把全院的重症病人聚集在一起。我听了后,觉得这是一个有‘血性’的科,医生遇到重症病人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

  邱海波开始了艰危重病医学研究生涯。但是,真正进入ICU,邱海波发现,实际的压力和付出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当时重症医学这门学科太新了,能读到的书、可参考的国外资料都很少,当面对一系列重症病人时,会发现知识、能力、医疗技术都不够。1991年,邱海波决定到北京协和医院攻读重症医学的硕士和博士,这一呆就是6年。

  至今,邱海波还记得他的第一个重症病人,那是一名72岁的脑梗病人,入院后第七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这说明病人非常干。“那么心脏骤停的原因究竟是严重脱水还是心功能不好或是肺部感染?”当晚邱海波给病人补充了12000CC液体,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律。随后的几天,病人开始好转。这一次救治经历给了邱海波极大的鼓励,也让他第一次觉得ICU和别的学科不一样,每一分钟、每一小时都要知道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ICU医护人员的日常格外辛苦。每天早晨7点半,邱海波会准时出现在病房。8点,他开始3个小时的查房,对病人的诊断进行进一步确认,同时做出医疗和护理的决定。中午11点半,邱海波带领医生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临近下午1点才有空吃饭。之后照样是一直忙碌,下午需要和家属耐心地沟通病情,告诉他们治疗是否有效,病人走到了哪一步,医生还要进行哪些努力……

  邱海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对于ICU医生来说,从来没有8小时工作制,常常是24小时。即使回到家,也要随时待命。有一次,一天夜里,他连续到医院3次对病人进行抢救。30年来,邱海波总是精神奕奕地出现在病人面前,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会诊重症患者,他经常连三餐都顾不上吃。外出会诊完毕,患者转危为安,不论多晚他总是搭乘最早的班机回来,为的是病房里依旧需要他的重症病患。

  和病人生死之交,最爱听“医生,你救过我”

  当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他也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一次次赶赴现场参与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和同事奋战十天十夜,230多个小时,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成功抢救300多人次。作为国家卫计委的重症病人救治专家组组长,邱海波还先后参与非典疫情、玉树地震、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近年来,邱海波教授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全国卫生系统以及中组部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等殊荣。

  在他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每年抢救重症患者1000多例,会诊病人600多人次,是江苏和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在2016年复旦大学医学专科声誉排名全国第二!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是生死之交、患难之交,这种交情是一辈子的。邱海波感慨地说:“有些病人再见面时,我已经忘了他的模样,但只要病人跟我说‘邱医生,你救过我’,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和褒奖。”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郭文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