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廿四,
是咱们苏州人的小年,
好像每年这个时候,
有关小年到底是哪一天
都会让网友吵一波,
腊月廿三?腊月廿四?
除夕前一夜?元宵节?正月十六?
苏州人表示——
妥妥的腊月廿四啊!不接受反驳!

(缺少敬业福的同志们,试试这张图啊……)
到底是哪天是小年?
按照传统观念,
小年开始,也就意味着
春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然而奇怪的是,
关于到底哪一天是小年,
还真是一个未解之谜。
普遍的两大阵营是
腊月廿三vs腊月廿四,
有一种笼统的说法是
“北方廿三,南方廿四”

不过这一说法也并不绝对,
就拿咱们隔壁的上海来说,
人家只认腊月二十九是小年夜。
还有安徽、河南等地,
更是将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作小年夜。

南北小年为何不同?
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
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在中国古代社会,
过小年分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职业。
官家和富人往往要早过一天,
以显示自己的特殊待遇。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受官气影响较重,
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
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
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
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
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
早在宋朝,
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
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
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这就要到清朝了。
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
每年皇帝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
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
为了节省开支,
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
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苏州人怎么过小年?
祭灶神
相传灶神主管各家灶火,
而每到小年这天晚上,
他都要上天去汇报这家人的情况,
于是老百姓就用各色团子、年糕孝敬灶神,
希望能换来几句美言,
换取来年的风调雨顺。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
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
涂在灶王爷的嘴上。
让灶王爷美言几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
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
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包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
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为了希望灶王爷多说好话,
这腊月二十四团子做得要比平时大一点,
馅料也要用上等猪肉熬制的萝卜丝。
唯有这样,
这团子吃在嘴里才会满口余香。

掸檐尘
在祭灶之后灶神上天,
便可以扫除屋中一切尘秽了。
全家总动员来场“掸檐尘”活动,
清扫的是家里的灰尘,
除去的是一年的烦闷和不顺。
家家户户一定要洒扫房舍,去尘垢,净庭户,
俗称为“掸埃尘”或“掸檐尘”,
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要在过年之前
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

糖年糕
年糕是苏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物,
祭祀众神、岁朝供奉先人,
新年馈赠亲友,都少不了。
因为年糕里加了蔗糖,
所以又叫“糖年糕”。
苏州人爱花,尤其是桂花,
在年糕上放上一些桂花,
好看又好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