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手工弹棉花,一些老一辈人会想到这样一个画面:一根弦、一个木槌,弹棉花的工匠们用充满力度的双手拨动着弹弓丝弦,发出“嘭嚓”的声音,冒出淡淡的“尘烟”。昨天(1月27日)上午,荔枝新闻网友无意之中发现,在南京后宰门西村有一家传统加工棉花胎店“藏”在这里。
有一首古韵《弹棉花》写得好:“腰身弯作一张弓,横拨箜篌气若虹。不藉吹拉自成曲,待加击打更生风。搅来滚滚飞云舞,铺就皑皑积雪融。情意缠绵犹未了,尽将和暖絮其中”。 弹棉花在人们的眼里是一门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老行当,很多人瞧不起这个行业,也不愿从事这门手艺。但一些弹棉花手艺人却扎深弹棉花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安徽的丁师傅从1980年就开始学手工弹棉花,如今他在这个行业干了39年。丁师傅介绍,他的爸爸、爷爷干的这一行,自己就传承下来了。
丁师傅今年55岁,头上不少白发。他每天背着一把大弓,一手拿着木锤,有节奏的弹着弓上的弦,案板上洁白的棉絮随着“嘭嚓”、“嘭嚓”的弹花声飞舞。弹棉花这个工作很辛苦,忙起来时,一天到晚都得站着,而且,长时间的弹花,需要很强的臂力,弹棉花的时候屋子里飞絮弥漫,一年四季要上戴口罩,以阻挡空气中的飞舞的棉絮和灰尘。丁师傅说,他一年弹1000多条棉花胎,好的时候能挣8-10万,差的时候2-3万。
童年时,弹棉花曾经是个红火的行业,人们垫的、盖的都是手工加工的棉被,尤其是冬季,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弹棉花时弓子发出的“嘭嚓”的声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城市里早已看不到弹花艺人身背弹弓,走街串巷的身影,像他这样的弹棉花手艺人也越来越少,这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