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3.1万人 看看他们的四种春节Style

2019年01月26日 13:55:14 | 来源:姑苏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节,一年之岁首,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当下的老年人究竟是怎样过年的呢?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截至2018年底,苏州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3.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0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过年方式的选择上,老年人有了各种各样的过年方式。有的老人奔波在两个家庭之间,有的老人依旧维持着传统过节的方式,而一部分老人则开始选择新潮的方式过年,享受生活。

  候鸟式过年

  路途奔波,最重要是团圆

  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看来,无论彼此离得有多远,过年这些天一家人要在一起。

  今年已经60岁的胡敬庚,今年的春节安排依旧与往年一样,回到近400公里外的宿迁老家过年。说起过年,胡敬庚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每年这个时候总是开心的,虽然已经来苏州打工多年了,但是对家乡的牵挂无时不在,尤其是在春节。”胡敬庚告诉记者,如今他女儿成为了一名苏州媳妇,他有一个可爱的小外孙女。

  讲起女儿与外孙女时,胡敬庚脸上满是幸福。“今年打算和小辈们一起开车回宿迁老家,带外孙女去看看她妈妈出生的地方。”

  以往春运的大部分客流都是从大城市流向小城市和农村,近些年,出现了一种“逆行人群”,他们离开乡村和小城镇,前往子女所在的大城市,与儿孙们相聚过年,这类人被称为“反向过年者”。

  陈永康今年便是“反向过年者”之一。虽然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陈永康已经提前到了苏州,在子女家住了下来,准备过年。陈永康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都快70岁了,闲在老家也没事,不如提前赶到子女家团聚。“前些年都是小辈拖家带口往老家赶到,每次回家的车票都不容易抢,而且得等到最后关头才能出发,太辛苦了。”

  陈永康表示,今年提前到苏州,还有别的打算,希望趁着过年这段时间,去苏州各个景点游览一番。“这样一来,小辈不用来回奔波,又能一家人团聚,我们老夫妻俩也能游玩放松,还能帮他们照顾一下放寒假的孙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不管是老人带着小辈一起回老家,还是老人奔向子女家,最终的期望都是合家团聚,过上一个幸福团圆年。

  休闲式过年

  身心放松,出门去旅游

  如今,借着春节放假出门旅游,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旅行过年的概念,双塔街道杏秀社区的吕春荣、蒋月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最近几年,都是以旅行的方式过年,第一次是四五年前,前年我们去了香港、澳门,去年是厦门,今年目的地是西安。”吕春荣、蒋月娟夫妇告诉记者,比起以前春节期间每天聚餐,现在的这种方式更加放松自在。

  “一家人,寻一座城,待上四五天,尽情地享受假期带来的愉悦。”吕春荣、蒋月娟夫妇的儿子在一旁补充道,每年都会精心挑选旅行的目的地,过一个舒适的假期。按照吕春荣、蒋月娟夫妇的安排,大年三十必须在家里过,出发的时间定在大年初一或初二。在出发前或者旅行回来后,还是会跟亲戚们相聚,还可以交流旅行的见闻。“一来,这种方式更健康,二来,亲戚朋友也都在出门旅游,也算追赶潮流了。”今年,两位老人都已正式退休,在今年的旅行计划上,时间更充裕,也能玩得更加舒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要求,更健康、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成为老年人追求之一。

  传统式过年

  传承文化,享受合家团圆

  比起吕春荣、蒋月娟夫妇新潮的过年方式,80多岁的杨文杰则更享受传统的过年方式。

  在杨文杰老先生看来,春节是中华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时代在进步,过年习俗和方式有废有存,但是百姓的基本祈求是没有变化的,就盼全家团圆,新一年平安健康。

  杨老先生说,今年依旧和往年一样,两个女儿及亲家老小都会来到家里,吃上一顿团圆饭。十几人欢聚一堂,大快朵颐,共度良宵。“这对我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除了贴春联,我还保持着春节祭祖的传统习俗,为一家人祈求平安。”

  “我生于战乱年代,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对家庭的意义有格外深刻的领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啊!”讲起对过年的期待时,杨文杰老先生发出了厚重的感叹:“希望全国过一个欢乐祥和年,国泰民安;更期待以后过年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也能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风清气正,人情味浓,文化味醇。希望一家人团圆,儿孙能幸福安康。”

  社会式过年

  抱团取暖,老人彼此照顾

  虽说过年最大的期望就是团圆,但是有不少老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与儿女团聚。

  因为儿女的工作忙,家住园区海尚壹品的魏文建今年过年无法与儿女团聚。魏阿婆告诉记者:“现在生活都是围绕着社区转,社区的工作人员非常耐心,对老年人的关怀无微不至,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魏阿婆还是社区合唱团的骨干成员,她说:“通过社区活动,结交到了很多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朋友。社区还会举办春节联欢会,这也让我们体验到节日带来的喜庆与热闹。不过,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不能与子女团聚总是遗憾的。”

  据海尚壹品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小区里与魏阿婆情况相似的老人有不少,社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依靠,社区也通过组织各类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感受社区照顾带来的温暖。

  同样在春节时见不到子女的,还有国际水岸社区80多岁的王安华、高葆英夫妇。高葆英阿姨告诉记者,子女在外忙事业,由于假期时间不一致,过年时并不相聚。虽然喜欢以前过年一家人热热闹闹吃团圆饭,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与社区为伴,贴上社区送来的春联,过个安静祥和的春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与社区相比,养老院中老年人抱团取暖、群体过年的现象更加明显。这部分老年人常年生活在养老院,更是把养老院当成另一个家看待,今年79岁的徐丽莉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徐阿姨告诉记者,她来到怡养老年公寓三年,非常享受这里的生活,有各类兴趣活动可以参加,生活非常精彩。大家彼此照顾,像大家庭一样。“特别是到了春节期间,养老院还会组织春节团拜会、送春联等活动,让大家感受过节的气氛。”

  据苏州市怡养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张明介绍,团拜会是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已经连续举办5年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团拜会的节目是院里的老人自己排练、表演的,老人们更享受这种方式,觉得这样过年很有意义。“今年有三分之二的老年人留在院里过年,我们准备了年夜饭,让老年人过一个很有年味的春节。”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结构学教授高钟表示,老年人过节方式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需求,不再是仅限于趋同式的、单一的过年方式,这是目前过节的主要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和过节理念影响了老年人。此外,当社会养老服务日益完善,老年人就有条件生活、聚集在一起,有的是由社区组织,有的则是在专业的养老院,“老年人抱团过年”的现象增多,这也是社会演化发展带来的。

  来源:姑苏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