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好人”郑爱东:织就科普之网 播撒科学种子

2019年01月25日 09:24:31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郑爱东(左二)和他的“得意弟子”们在一起。

  沿着南京市浦口区浦乌路一路向南,离安徽和县不到10公里处,可以拐进一条名叫茶棚路、只有双向两车道的乡间水泥路;沿着这条路再走2公里,才能看到浦口区乌江小学的褐色大理石砌成的校门。

  不久前,乌江小学副校长郑爱东就是沿着这条路,出发去北京,从全国93万名科普信息员中脱颖而出,领回了中国科协颁发的“表现突出科普中国信息员”荣誉证书。也是在这条路上,41岁的郑爱东带着乌江小学的孩子们到浦口区、南京市参加科技比赛,拿回一张张奖状。

  乌江小学目前共有6个年级、150名学生。郑爱东既是副校长,也承担着1个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工作,另外还要为3个年级的孩子们上科学课。

  郑爱东的科学课很有特色。讲到恐龙灭绝时,他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寻找曾经的“巨无霸”销声匿迹的原因。当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各自争论不休,最后将期待的目光投到郑爱东身上时,他却只是笑着告诉孩子们:“到底为什么,老师也不知道。”

  看着孩子们疑惑的眼神,郑爱东随即补充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就是恐龙灭绝的每一个假说都有一定支撑证据,却哪一个也无法最终得到科学证实。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答案能从你们这里揭晓。”

  课本之外,郑爱东还会给孩子们讲解科学现象、物理知识、生活常识,让孩子科学的触角伸得远些、再远些。

  “其实我是‘二传手’,这些知识都是来自‘科普中国’。”郑爱东说。记者在他的手机上看到,“科普中国”是由中国科协发布的手机应用,被郑爱东放在手机屏幕的显著位置。里面汇有大批优质、原创科普内容,还有中科院、工程院等众多一线专家开通“科技前沿大师谈”等20多个科普频道。

  “我们不能把大师本人请进学校,却能用手机让科普知识在孩子们中传播。”郑爱东说,使用这个手机应用一年多来,他的个人经验值近15万分。

  上周,中国科协从全国93万名“科普中国”信息员中挑选出100人进行表彰,同时邀请其中的20人到北京参与“典赞·2018科普中国”活动,郑爱东就是其中之一。

  从北京回来,郑爱东给班里的每个孩子带了从长城买的小礼物,并告诉他们:“老师能去北京领奖,你们以后也一定可以。”

  在进行科学传播的同时,郑爱东还致力于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升,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浦口区中小学机器人、纸飞机、创意车模三个项目的“科技特色学校”称号。该校六年级学生陈可拿下了“星光耀金陵”——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展示活动(浦口专场)一等奖;学生林杰和林龙在2018年度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双双获奖。

  郑爱东告诉记者,平日里,纸飞机项目的训练就在学校5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进行,这是学校最大的一间室内教室。陈可带着自己的“三角飞翼纸飞机”练习时,常因速度过快而撞到墙上;林杰花了1周时间,才学会怎么折出“冲浪纸飞机”,又花了1周才学会让纸飞机飞起来;而林龙手中的“风火轮纸飞机”虽然飞起来容易,但却是气流控制最难的。

  仅2018年,郑爱东累计辅导学生各类科技项目60多项,以乡村校园的科学课堂为起点,结合科普应用的信息传播,在乌江小学里织就一张科普之网,也播撒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