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的小女孩朱雨婷,今年7岁,刚出生就被检查出重度耳聋,爸爸患有重度肝炎,全家靠着打零工勉强度日。即使这样,家人也没有放弃对小雨婷的治疗。
来到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梁庙村,这里也是朱雨婷的家乡。《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雨婷已经学了三天,可依然唱不准每一句的发音。耳朵后的助听器,解释了她学得像蜗牛那么慢的原因。
朱雨婷说,我和我的小耳朵是朋友,我很爱护它……
小耳朵,已经和雨婷相伴六年了。刚出生不久,她就被诊断为重度耳聋。雨婷的妈妈梁桃回忆道,当时夫妻两就商量着要尽最大的努力;如果当时放弃了,孩子可能就会变成哑巴,长大了很可怜。
雨婷1岁时,妈妈带她去徐州治疗。母女俩在医院旁租了间几平米的小房子,治疗加训练,整整一年后,雨婷才第一次发出了“啊”的声音。家里东拼西凑,给雨婷买了这对小耳朵。
梁桃说,当时是借了四家的钱,才买了最便宜的一款助听器,花了两万五千多元;别人家往往都是买六七万元的那种。梁桃还说,这个助听器已经用了六年多了,该要更换了。
即便如此,这对最便宜的助听器,已经是这个空空荡荡的家里最昂贵的财产。
怕弄坏了“小耳朵”,妈妈不允许雨婷剧烈运动,调皮打闹;怕“小耳朵”太吵,雨婷惧怕喧嚣的集市和人群。在学校里,当距离超过一米时,雨婷就不怎么能听清老师讲了些什么。但她格外认真,一边听,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口型,试图能读懂一些内容。
爱唱歌的雨婷,把手机当成音乐老师,偷着学,学会了,才鼓起勇气唱给妈妈听。在妈妈心里,这已经是天籁之音。
朱雨婷想拥有个更清楚的“小耳朵”,这样就不用妈妈教她读课文了,自己还可以更好地唱歌。
对于这个家,对于小雨婷,只要有小耳朵在,就有这天籁在。希望,也就一直都在。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姜超楠 李扬 俞铭义 杨尔希 李栋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