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地下宝藏”讲南京那些事儿

2019年01月20日 09:45:01 | 来源:南京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一世繁华,古都烟云。

  就问你好不好奇

  这几年,

  南京城又发现了哪些“地下宝藏”?

  ○感谢南京市博物总馆提供文史材料。

  ○文中大部分文物正在南京市博物馆“铲释三城——宁镇扬三地考古成果展”中展出。

  西街地块

       南京建城史或从这里起步

  都说南京悠悠 2500 年建城史,

  你知道建造的第一座城池在哪里吗?

  不是东吴的石头城,

  也不是六朝的建康城,

  而是春秋时期所筑的“越城”!


△老地图上的越城

  公元前 473 年,卧薪尝胆后的勾践灭吴,越国尽得南京在内的江南之吴地。不过勾践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还有楚国呢,要谨防着人家打我们呀。于是公元前 472 年,勾践命范蠡来南京,在长干地区筑城,作为攻防楚国、争霸中原的重要屯兵据点。

  这座城池便是越城。

  越王城、范蠡城、越台、越王台、范蠡台……说的都是它。这也是南京主城区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古城。算年纪,2491岁了。


△六朝兽面纹瓦当(左)、宋忍冬纹瓦当(右) 冯芃 摄

  可惜的是,后来越国还是被楚国灭了。公元前 333 年,南京变成了“金陵邑”。不过呢,越城倒没消失,都在,一直到南朝

  史料记载,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叛乱,兵败之后曾退保越城,后逃到丹徒。专家们推测,越城作为城池的使命,可能在隋灭陈后才彻底终结。

  2017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中华门外的西街地块展开考古勘探和发掘。这个地块叫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大海带着团队,在西街地块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古。

△六朝青瓷龙首盘口壶 冯芃 摄

  西街地块:中华门外,东至雨花路,南至应天大街,西至中山南路,北至窑湾街。这里属于复杂叠压型,从西周一直跨越到明清、近现代。光地层来说,一共有9层:最上方为近现代,最下方为西周,甚至有比西周更早的壕沟。目前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


△西街地块中西周时期的环壕

  13条沟、79口水井、173个灰坑、7座墓葬、4座窑址,520件陶器、瓷器、石器、金属器及骨角质地小件遗物,上万件遗物标本……这里就像是南京城数百年的缩写,这里有过开凿城池的壕沟、烧砖造瓦的窑场、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如同古都文脉一样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宋代白釉瓷执壶

  尽管越城如此传奇,但它其实规模并不大。

  史书记载:“周回二里八十步”——周长约合今991.44米,不足1公里。

  那么,南京的西街真的就是范蠡筑的“越城”吗?

  先秦时期西街地块西临大江,北滨淮水,与文献记载的越城位置、形势吻合,只是现在还缺少实物证据。

  是不是越城,还有待更深入的考古研究。


△春秋青铜锛(左)春秋青铜箭(右)

 

东晋褐釉香熏 冯芃 摄

  后头山

       南方地区最大唐墓

  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将宫殿城邑全部毁掉,改做耕地,只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到了唐朝,南京城越发的寂寞空虚冷。


△鸾凤纹铜镜 南京铁心桥明临安公主墓出土

  这就不得不说一个背景:南京每年发掘的六朝墓葬可达成百上千座,但始终不见唐代的墓葬。直到2016年,后头山墓葬群的发现,终于为南京考古史补上了空缺的一页。


△唐釉陶牛车 冯芃 摄


△唐釉陶动物俑 冯芃 摄

  2015年至2016年,南京考古人员在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冯韦村的后头山发现了30多座墓葬,年代从东晋、南朝、唐、宋到明代,共出土各类遗物标本近300件。

  考古发掘显示,后头山在东晋至明代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分别被五个时代多个家族利用,形成一处集中分布、排列有序的墓地。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现场发现了3座唐代贞观年间的毛氏家族墓,墓葬规模宏大、结构精良,是南京乃至整个南方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唐墓。


△对鸟纹金饰 南京冯韦村后头山东晋墓出土

  除了“贞观之治”时期的唐墓,后头山发现的其他墓葬也大有来头:5座东晋墓中,一号墓墓主张迈可能为晋梁州刺史张光之子;南朝墓地的墓主可能是齐梁高级贵族;而明代墓葬墓主或与锦衣卫指挥佥事有关。

  官窑村

        南京最大古窑址群

  提到南京,有很多热词,南京城墙就是其中之一,而城墙砖更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南京城墙砖产地不一,文献中只有零星记载。

  2016年6月以来,市考古研究院对官窑山一带10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时代从六朝延续至明清,其中明代窑址有80多座。


△2002年,文物专家在栖霞区官窑村调查时,发现一处明代烧造城砖的窑址,并在现场找到了一块印有“应天府上元县”铭文的残砖。@东风永健 摄

  这块残砖上的铭文信息,首次印证了南京地区在明代也有烧造城砖的窑址

  还有一些残砖上模印有“应天府提调官……上元县提调官县丞”“总甲赵才甲首……造砖人夫……”等铭文字样。这批铭文砖证明,当年修筑明城墙时,南京当地也建有大型的官营城砖烧造基地,且体量非常庞大。


△明铭文城砖 冯芃摄

  官窑村窑场遗址应为应天府上元县官办窑场,主要烧制南京明城砖,辅以烧制瓦类产品。此次发现的窑址,是南京已发现古窑遗存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窑址群。

  专家表示,当年之所以会选址官窑村作为明城砖的“烧砖基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此地位于山岗,植被密集,便于就地取土、取柴用以制坯、焚烧;二是北临长江,当年附近还有河道,便于通过水路大规模地运输城砖。


△明琉璃造像残件 冯芃摄

  天隆寺

       竟然有太监墓

  地铁1号线有一站叫“天隆寺”,很多人不知道在站点附近的翠竹林中,保存着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塔林。


△嵌宝石龙首金带钩。出土于南京天隆寺附近石子岗的一处墓葬群。南京市博物总馆供图

  天隆寺始建于明初,宣德九年(1434年)寺僧弘升奏请赐额“天隆极乐寺”。万历年间,佛教律宗的中兴初祖古心律师圆寂,建全身墓塔于天隆寺后的玉环山,天隆寺塔林从此渐成规模,最盛时共有大小墓塔50多座。后来部分墓塔毁于战火,目前尚有墓塔十余座。


△青花瓷盘 南京天隆寺明墓出土

  2016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天隆寺复建工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石子岗的天隆寺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8座。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5座明清墓葬,包括塔墓、骨灰墓、茔园墓、砖室墓等。经考古专家确认,这些塔墓和骨灰墓的墓主是明清时期天隆寺的僧人,而茔园墓和砖室墓的墓主则大都为明代宦官。

  最后,

  感谢奋战在考古一线的工作人员。

  (来源:南京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