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县城以东约3公里的地方,就是破山口,在新城镇境内。山口,山头之间的小凹地,破山口,就是两个小山头之间的一个山口。破山口的北面有高高低低的山峦,南面则是一马平川的圩田。从破山口出土的明代墓志上,称其为“蜀冈之尾”,巍巍蜀冈,竟一路绵延至此。
破山口已经不仅是破,而且是空了。现在,距离它最近的庄子是吴庄,两地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一公里。庄上安静得很,年轻人不在家,年老的就坐在屋外晒太阳,只有老费家的黄狗吠得正欢,它在提醒主人:有外人来了。
83岁的老费在庄上算年纪大的了,脸上一层层的沟壑已足以证明他的阅历,他知道破山口,却不知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挖宝故事”。也是,毕竟事情已经过去快90年了。
破山口下有什么?
放牛娃一锹挖出了大宝藏
1930年,瑟瑟秋风已起,草木尚未枯黄。这天,兴子和同乡的几个娃一起到山上放牛,而放牛娃的心思,往往也不在牛。“咕--噜--”玩耍间,兴子的肚子突然叫起来了,几个娃看向兴子,笑得前仰后合。“别笑,我们炕红薯吃吧!”大家一拍即合,挖红薯的挖红薯,捡树枝的捡树枝,刨坑的刨坑……
“哐当——”刨坑的大志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又是两锹下去,看轮廓像是个罐子,“快来,我这里挖到个东西!”大志招呼大家过来,七八双眼睛凑着往洞里一看,乖乖,罐子表面被铁锹刮去锈迹的地方还金光闪闪。大伙激动坏了,七手八脚地把罐子从地下挖出来。但是挖上来后,面对着这个罐子,谁也不敢带回家,万一被大人问起来,该怎么解释才好?“藏起来,等换糖的来了,我们用这个换糖吃。”兴子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几个小伙伴便又找了处隐蔽的地方,把罐子埋下去,表面还用枯树枝和杂草覆了一层,这才安心。忙活了一通之后,谁也没再提肚子饿的事,大家的嘴里,似乎已经尝到了甜甜的糖的味道。
罐子换给了卖糖人,卖糖人看它制作精美,表面还有纹饰,把它带到了一家古董店,发了一笔不小的洋财。尝到甜头的卖糖人回到破山口,到处打听是在哪挖的罐子,鼓动村里人去挖,并放出消息,“高价回收,大的50块大洋一个,小的20块大洋一个。”一霎时,破山口上人头攒动,土锹洋镐一齐上阵。深埋数千年的青铜器一件一件被挖了出来,山上山下哭的、笑的、叫的乱作一团。蔚为壮观的挖宝场面从早晨持续到黑夜,看着山上千疮百孔的大小坑洞,破山口成了名副其实的“破山”,一个个才意犹未尽地散了去。
关帝庙雨夜塌墙
十几件青铜器滚了出来
挖到宝的喜气洋洋,没挖到的人中,自然有眼红的,便将此事向县里进行报告,称有人挖其祖坟。另一边,破山口“挖宝”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传到了一个加拿大传教士耳中,他也赶紧去找了县长,并向县长允诺,要出巨资收购这批古物。
第二天,县长便派人下来调查,并向村民宣传说,地下挖到的不管是大还是小,一律都要上缴,主动上缴的既往不咎,拒不上缴的严惩不贷。可是,村里人那理会他的话,竟没一个上缴的。县长便想个了法子——抓人,以物换人。“一家抓一个,缴一件宝物赎一个人。”村子里乱了套,怎么办呢?人不能不要啊。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开始上缴挖出来的青铜器。近年关时,上缴了约有三十多件,县长估摸着差不多了,便将抓的人都放回家,让大家都能过个团圆年。县长将缴来的青铜器留了一部分在自己身边,另一部分约20多件则卖给了那位加拿大的传教士,这些青铜器被带到国外,至今下落不明。
1948年,人民解放军聚集江北,仪征眼看着就要解放,留在仪征的青铜器又辗转到了另一位县长手中,他生怕被解放军给拿了去,便命人将这批青铜器藏在了仪征城南关帝庙的夹墙里,至死都未透露这个秘密。1949年,仪征解放,没过多久,县里成立文物管理会,而文管会,就恰恰设在关帝庙。到了1955年,由于年久失修又加上持续的降雨,关帝庙的一堵夹墙突然倒塌,一件件青铜器竟从墙内滚落了出来!
经过清点,这批青铜器大大小小共11件,包括四凤盘、双鱼盘、兽面纹尊、饕餮纹尊、双耳直足素鼎等,经鉴定为西周早期的作品,现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其中,一件直径近1米,口沿站立4只凤鸟的西周四凤铜盘大气华丽,在南京博物院青铜艺术馆内,静默不语,持续散发着穿越数千年的神秘气质。
科学考古晚来一步
破山口徒留一座西周墓坑
除了关帝庙里藏的这批青铜器外,解放后,仪征县文化馆曾在破山口征集到1件青铜戈和1件青铜鼎残片,
1959年4月,南京博物院趁苏北重点调查考古文化遗存之便,到破山口做了一次探掘,又出土了青铜戈1枚、青铜镞23枚、青铜斧2件、青铜钺1件、青铜镰1件、青铜矛1件等小型青铜器,还有管状或珠状的绿松石30余粒,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碎片和陶鬲、陶罐残片等,但都是小件,也没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至此,破山口出土的青铜器到底是属于墓葬还是窖藏,仍无法考证。
“如果它是墓葬,就一定有墓坑。”1985年,当时,南京博物院联合仪征市文化局在破山口和破山口北面的烟袋山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发掘。来自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张敏住在破山口附近的村庄里,距离风风火火的“挖宝”事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仅从年纪大的老爷子口中,还能模糊还原出当年的“盛况”。张敏是来找墓坑的,在山腰的某处,他顺利找到了一处泥土颜色明显不一样的墓坑,边缘因为野蛮挖掘已经基本被破坏,只能大概看清其轮廓,是一个竖穴土坑。找到了墓坑,破山口便确认是一个墓葬,而陪葬这位墓主人的青铜器,仅从村民口述中得知就不下三十件,是江苏省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西周墓葬,由此可以猜测,这位墓主人的身份是何其尊贵!
然而,科学考古来晚了一步,破山口已成“空山”,仅剩下一个墓坑。也只有它,独自经历了几千年的时光,见证了世间的林林总总。
湮没于时光
破山口仍留下不解之谜
白云苍狗,“破山口”的名字鲜少被提及,仅在1992年版的《仪征市志》大事记一卷中提到,“民国19年,新城破山口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部分青铜器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另外,在2013年版的《仪征市志》中,文化考古也未提及破山口,仅在新城镇的简介中有一句,“境内坡山口出土的42件青铜器……”,不知是何原因,“破山口”已成了“坡山口”。
距离它最近的吴庄内,也已经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那么轰轰烈烈的“挖宝”故事了,破山口下埋葬着的是哪一位贵族,迄今仍是不解之谜。
(来源:扬州晚报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