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鱼弟”被刑拘!比百草枯更毒的是无知

2019年01月18日 18:18:25 |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新闻链接  

  2010年11月25日,一则以此为题《苏州最年轻杀鱼弟!绝对震撼你的视网膜神经》的网帖迅速在西祠胡同上走红。帖中,三张记录着一位看上去只有几岁的小男孩娴熟卖鱼、杀鱼过程的照片,秒杀了众多网友。

  但是8年后,“杀鱼弟”再次触碰到网友的神经。因为在2018年8月3日晚上,孟凡森与家人发生争执后,服用了剧毒农药百草枯。8月4日,孟凡森已经转院前往山东治疗。8月9日,孟凡森被宣布病情稳定。8月13日,孟凡森经过14天的治疗,已脱离生命危险。

  2019年1月3日,孟凡森与父亲参加斗殴,双双被刑拘。

  “杀鱼弟”被刑拘,与其网络狂欢,更该把他拉回课堂 

  作者:王钟的

  “杀鱼弟”在网络上又火了一把。这一次他的走红,却让人少了一分悲悯与同情,多了一点警醒与批评。

  1月3日下午,苏州姑苏警方接到报警,称姑苏区娄花街菜场水产门市发生一起斗殴事件。在该菜场内经营水产生意的孟姓父子与男子陈某发生争执,随后发生斗殴。孟姓父子二人因涉嫌故意伤害被警方刑事拘留。这对父子中的儿子,就是当初的网红“杀鱼弟”。

  “杀鱼弟”最早走红,是因为他童年时在菜场杀鱼的照片,其熟练的手法、犀利的眼神,再加上早早辍学的经历,不由让观看者产生怜悯之情;去年8月,“杀鱼弟”由于和家人闹矛盾,服下剧毒农药百草枯,他的安危牵动着无数网友的心。然而,如今“杀鱼弟”因斗殴被警方刑拘,不由让人重新思考对其评价态度。

  当初,“杀鱼弟”年少成名,尽管不少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曾试图帮助他重返校园,但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对学习兴趣不大等原因,“杀鱼弟”终究还是没能继续学习。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杀鱼弟”年纪轻轻就帮助家里操持家务,让人看到了责任与担当,堪当励志榜样。

  很多人常常有一种习惯认知:凡是贫穷的就是感人的,凡是苦难的就是励志的,廉价的网络狂欢常常陷入这种莫名的自我感动。如果只停留于对贫困、对苦难的浅层次理解,甚至以一种猎奇的眼光看待贫穷,那么舆论传播的价值就被无限压缩,一次次“10万+”的刷屏就在一地鸡毛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越来越多的细节表明,“杀鱼弟”并非部分网络舆论所构建出来的那个“懂事的孩子”,“杀鱼弟”所在的家庭也不是穷且弥坚的寒门榜样。相反,在这个八口之家里,充斥着暴力与戾气,连最基本的是非正义观都没能好好传给下一代。“杀鱼弟”的父亲曾因为打架进过看守所,居然还觉得“小伙子年轻气盛,打打架挺正常”。

  不陷入廉价的感动,而是为贫困者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方式鼓劲撑腰,才是公共舆论应当秉持的正确态度。今年年初,有媒体跟踪追访云南鲁甸“冰花男孩”这一年的变化,发现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子,学校教室安装了大规模供暖设备,路远的学生还可以住进新修的宿舍。这些改变或许因为“冰花男孩”的走红而更早地到来,但归根结底离不开决战脱贫攻坚的整体布局。

  相反,“杀鱼弟”及其家庭的表现,则让人看到了贫困的另一面。学习学不下去就放弃,家长也明里暗里纵容孩子辍学;不管跟外面人还是家庭成员之间,一有矛盾就诉诸于暴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杀鱼弟”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认知,可想而知。

  有人在网络留言中认为,小孩子辍学帮家里做事、补贴家用,值得嘉许。然而,离开了学校教育环境,就意味着放弃了融入主流发展路径的机会,所谓励志不过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个常识再怎么重申都不为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一个人不接受完善的学校教育,极易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偏。对于那种为无知而感动,实则是为“读书无用论”辩护的论调。

  遗憾的是,今年就要成年的“杀鱼弟”,已经错过了接受完善教育的最佳时期,其“三观”趋向于定型。在今后的人生中,“杀鱼弟”想要顺顺当当地走下去,恐怕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像“杀鱼弟”这样因为家庭原因辍学混迹社会的青少年还有不少。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出生在怎样的原生家庭,但每个人都应当获得突破出身、改善自我的机会。舆论不应该过度消费“杀鱼弟”,但该反思的还是应该反思,从“围观”中找到进步的动力。对于像“杀鱼弟”那样的孩子,社会理应更早地介入,纠正其走偏了的成长路径,而不是被廉价的网络狂欢蒙蔽。 

  (来源: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