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截屏。
瘦西湖、万福大桥、个园、东关街、冶春、四望亭、大运河……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四十年》第四集《乡愁》,用了6分钟的时间讲述扬州。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经典的扬州美景美食,纪录片还借助扬州修脚大师陆松林的视角展示了扬州沐浴修脚行业40年间的变化。
“水包皮”是扬州人的乡愁之一
总时长近50分钟的《乡愁》从32分28秒开始,用了6分钟的时间讲述扬州,众多扬州知名的美食美景一一出镜,但着墨最多的却是扬州的沐浴文化。
“片中也交代了原因,‘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州人的乡愁之一。”扬州沐浴协会会长张泉生表示,接到央视的拍摄请求后,协会推荐了陆松林来参与拍摄,“他既当过修脚师傅,也在老浴室当过经理。央视是去年7月份来扬拍摄的,一共拍了三四天。”
纪录片播出后,我市不少从事沐浴行业的人士专门用手机把视频录制下来。“扬州修脚刀虽然是三把刀之一,但从事我们这个行业在生活中并不算体面。”扬州修脚大师许永春笑着说,如今央视都来关注我们,我也有幸出境,“感受到了从事这个行业的荣光和骄傲。”
展示极具仪式感的扬州沐浴
“永宁泉浴室已经经营了近150年,陆松林少年时正是在此拜师学艺,成为一名扬州修脚师傅。大炉膛烧烫了热池,水和蒸汽裹住每个浴客,世间烦恼此刻都可暂时抛却,扬州人用数百年时间在浴室里演绎出极具仪式感的程序。”纪录片里的这段解说词,陆松林最为喜欢,“这么形容老浴室是非常贴切的,也说出了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的历史和意义。”
“擦背早已超出清洁身体的意义,有经验的师傅要根据顾客的体质、皮质及油脂程度决定用力大小,擦背的舒服程度甚至还取决于从身体上敲出的节奏是否动听。”纪录片展示了陆松林到永宁泉浴室洗澡的过程,其中有节奏感的敲背让人印象深刻,给陆大师敲背的是宝应人何巨元,人称何阿元。何阿元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收到东亚沐浴联盟的邀请,成为该联盟唯一邀请参加年会的擦背工。
呼吁别让浴室老技艺失传
“作为扬州三把刀之一,修脚被称为‘肉上雕花’,扬州城一度形成各有专长的六大门派,名师辈出,传承有序。”穿插着陆松林的口述,纪录片展示了扬州修脚这门“肉上雕花”的传统技艺。
“非常感谢央视能聚焦我们这个行业,扬州沐浴行业40年的变迁中,除了老浴室越来越少,很多老传统也逐渐消失。”陆松林告诉记者,片中还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调任浴室经理,在全社会改革开放气氛的带动下,在浴室里推行一系列企业改革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小吃篮’,卖牛皮糖、芝麻糖、茶叶蛋、兰花干子、花生米等小吃。当然‘小吃篮’如今也基本不见了。”
今年已经70多岁的陆松林在从事了10多年教学工作后,专门在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里设立了一个修脚技艺工作室。“希望这样可以呼吁和保护老浴室和那些扬州传统技艺,别让烫背、擦背、敲背等浴室技艺失传。”
“扬州市休闲文化产业协会每个月15日都有30多名志愿者到这里来,为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修脚、敲背、足疗、理发、采耳、按摩等免费服务。快要过年了,今天一下子来了120多位老年人。”昨天上午,陆松林在工作室里忙着招呼附近的老街坊,“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服务,一方面做公益,一方面宣传扬州沐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