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非职业”摄影师14年不间断拍摄家乡

2019年01月15日 17:19:36 | 来源: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元旦刚过,家住连云区的王浩敏便向亲戚朋友展示了他在2018年底拍摄的家乡的照片。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它长约6米,浓缩了东部城区从连岛到市开发区景象的超长“画卷”。

cw15a10e

  类似的“画卷”,王浩敏手里有很多。从2005年开始到2018年,14年中,他用这样的方式拍摄家乡美景、记录连云区发展。

  王浩敏说,之所以拍这些照片,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也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身边更多的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东部大发展的号角吹响 他用镜头记录了“起点”

  “哎呀,这个变化实在太明显了,当年那个画面里就只有两三幢高楼。可是你看,如今可谓是高楼鳞次栉比,哪里数得清。”王浩敏所说的“当年”是2005年。

  就在那一年,王浩敏作为10位市民代表之一,参加了“城市东进 拥抱大海”东部城区战略规划评审会。作为一名热心市民、一个摄影爱好者,那一刻,王浩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对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的愿景无比憧憬。就在当年12月5日,他冒着严寒,爬上了墟沟城区最高峰——被当地人称为西南山的顶部,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卡片机拍下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并用一组组镜头从连岛到市开发区,将长度约15公里的城市面貌拍摄下来。

  “我的目的就是留存。用照片记录变化,见证城市的发展、变迁。”王浩敏说,然而,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在当年,无论是专业技术还是摄影器材,对于非专职摄影师的王浩敏来说,想要实现这样的拍摄任务并非简单的事情。

  多次失败取得真经

  他拿出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年拍摄,我就上山数次。因为没有经验,回来后发现即便拍了无数张照片,也对不上。”王浩敏说,不是光不对,就是细节部分无法衔接,总之问题接踵而来。

  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取景地的选择。王浩敏说,最终他将地点选择在最高峰的悬崖边上,先用安全带将自己固定住,然后再手持相机进行取景拍摄。

  在面对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也无法将他的照片拼接成功后,王浩敏一度想要放弃。“又危险,还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我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坚持?”王浩敏回忆说,也许正是这一次次矛盾、一次次挣扎,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想要克服困难的斗志。最终,在与摄影同行的一次次探讨交流中,他渐渐摸索出了拍摄的关键,以及破解难题的办法。

  “在墟沟院前菜场,悬挂着我在2017年所拍摄的长卷。想要拍出那样的图,需要掌握的第一条是在拍摄时必须有重叠的部分,约占20%。第二条是要采用标准镜头,每张照片的焦距和焦长要相同,确保照片景物的大小一致。三是保持固定不变的位置,尽量使用三脚架,因特殊原因无法使用,也要使用手持保证稳定。第四条是保持相机于水平位置,不能有任何的仰俯拍摄动作。第五条是保持相同的曝光值,特殊情况下拍摄的角度比较大,需作适当微调。”

  如今,再谈到这些年的摄影经历时,王浩敏已经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克服重重困难 只为坚持“初心”

  2009年,60岁的王浩敏依旧按照拍摄计划于12月16日当天上山拍摄。

  那一天,王浩敏为了追赶时间、避开天上的乌云在合适的阳光下拍摄,不慎从山坡上摔了下来,衣服破了,手也流血了……

  “时间紧迫啊,顾不得太多了,我赶紧用随着带着的药品简单包扎了一下,忍着痛爬上另一个山头,成功拍下了2009年版鸟瞰图的资料照片。”王浩敏自豪地告诉记者,当时的那张6米长的照片制作完成后,如期在全市“两会”上向代表委员们展示了滨海城区的风采,那份心情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值了!”。

cw15a10d

  正如王浩敏所愿,他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些年来,他的照片“走进”了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家庭,还先后进行了60余次的展览,15万人次观看了家乡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王浩敏在赴深圳、浙江等地招商活动中始终带着当年拍摄的6米家乡长卷,让更多的外地人对连云港有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有效促进了招商工作开展。

  前两年,要不是膝盖出现问题,让王浩敏爬山困难,无法继续将拍摄进行下去,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将这件事情进行到何时。但在治疗康复后,他又重新拿起了相机、爬山拍摄,因为他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先拍到2025年再说!

  (来源/连网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