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30岁男子“胃龄”却有60岁,你知道自己的胃多大年龄吗?

2019年01月15日 11:12:52 |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前不久,一名30岁的男子胃部不舒服,到医院就诊。医生一检查,吓了一跳——他胃的“年龄”已经快60岁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年龄,但是你知道自己的“胃龄”吗?什么是“胃龄”?怎样才能不让自己“胃”老先衰?昨天,记者特邀苏北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朱海杭为大家讲解胃保养注意事项。

  胃任劳任怨,每天在干着“难以承受”的活

  每个人的脸,年轻时与老年时的变化,很容易对比看出来,可是胃内的变化,人们因为看不到而常常把它忽略了。

  这名30岁的男子,因为常常喝酒,前段时间胃部开始不舒服,但是他认为自己年轻没什么大不了的。近日,他实在受不了,才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胃黏膜受了伤,患上萎缩性胃炎,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他的胃“年龄”已快60岁了,再不注意可就真麻烦了。

  朱海杭说:“你知道吗?胃每天都要进食(固体液体等)各类物质3000毫升左右,一年下来就是1吨左右,10年就是10多吨,一辈子呢?胃每天在干着‘难以承受’的重活,自然而然就会有损伤和老化。当我们深入观察人体的胃部(胃镜+病理),会发现‘胃龄’在不断变化。有的人虽然60岁了,胃黏膜却如同30岁的人;反之,有的人只有30岁,‘胃龄’却快60岁。可见,‘胃龄’是不与实际年龄同步的。一旦胃早早衰老了,对身体各个部件的影响也会接踵而至。”

  “胃龄”不等于你的实际年龄

  最早提出“胃龄”概念的,是上海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和他的团队。朱海杭介绍,就人体消化系统而言, 6岁时味觉和嗅觉细胞就开始衰老,胃肠道的衰老开始于45岁左右,而肝脏的衰老要到70岁以后。“胃衰老的特征变化是胃黏膜萎缩,超过45岁的人开始出现萎缩性胃炎,超过55岁的人可以看到肠上皮化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萎缩和肠化的程度和范围加大,胃腺体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减少,会导致相关的消化功能不全、营养吸收减少、肠道菌群紊乱等一系列的身体变化。”

  研究发现,50-60岁人群半数胃酸和胃黏膜正常,但有40%-50%胃酸减少、50%-60%胃黏膜萎缩、30%-40%肠上皮化生。

  “胃龄”大小代表了胃黏膜萎缩退变的程度

  “胃龄大小代表了胃黏膜萎缩退变的程度,如果胃龄小于实际年龄,说明你的胃腺体功能好,你的胃年轻又健康。如果胃龄大于实际年龄,说明你的胃黏膜有萎缩和衰老。”朱海杭介绍,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确定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也就是说萎缩性胃炎可能转化为胃癌,病程超过十年以上可能性更大,当胃龄超过实际年龄且相差太大时,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越需要密切随访。

  他说,当你知道胃黏膜萎缩程度与你的实际年龄不相匹配时,更应该注意保养、寻找病因、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如能早诊早治,萎缩性胃炎逆转仍是有可能的,如忽视治疗,萎缩性胃炎病程越长,越有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转化为胃癌的可能性越大。”

  怎样才能不“胃”老先衰?

  “可以通过症状评估、胃酸测定、内镜评估、精确测定等方法来判断胃龄。”朱海杭介绍,症状评估中,如果有胃黏膜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表现为食欲减退、早饱、餐后饱胀、嗳气、腹胀等症状,说明胃龄超过实际年龄。

  怎样才能避免“胃”老先衰呢?朱海杭从多个方面为大家开出“处方”。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大,胃黏膜上皮新陈代谢减慢和染色体的端粒缩短,容易出现胃黏膜萎缩、修复能力下降,但注重保养胃酸仍可正常分泌。

  饮食习惯 经常吃快餐、油炸食品、喝咖啡、巧克力、腌制食物、抽烟、喝酒,不吃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很大,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活习惯 经常心情不好、失眠、工作压力大、不劳逸结合、不注意体育锻炼,容易引起胃内胆汁返流,胆汁长期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黏膜损伤,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滥用药物 长期服止痛、化疗等药物和某些中药以及保健品,特别是多种同时服用,药物可直接损伤或通过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损伤胃黏膜,胃不好的病友要注意少用药。

  幽门螺杆菌感染 各种胃病均有幽门螺杆菌参与致病,可直接导致炎症或与加重其他病因对胃黏膜的损伤,特别是青年人患上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根除。

  慢性疾病 患有心、肝、肺、肾、免疫和血液系统的慢性疾病,营养不良、血液供应、免疫反应、长期服药等因素可加重胃黏膜损伤,过早出现胃萎缩,应积极治疗和调养。

  口服保护黏膜的胃药 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可用中医中药进行调理。

  一旦发现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病变时 除寻找可能的病因积极治疗外,还要定期复查胃镜,发现异常病变及时治疗。

  (来源:扬州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