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系民生:专题议政会 民生“金点子”

2019年01月11日 11:13:4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1月10号)下午,南京市政协组织的五场专题议政会上,南京市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政协委员们围绕医疗、民政、养老等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话题,积极建言献策,智慧的火花碰撞出不少民生“金点子”。

  利用区域化医疗资源 养老和医疗有机结合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推进,如何寻求一条更加完善可行的医养融合体系,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南京市政协委员安冬梅,是鼓楼区卫计局副局长,从事医疗相关工作多年,她坦言,过去几年,南京家庭医生签约到人、养老床位明显增加、政府补贴落实到位,惠民举措得到了市民的认可,但是仍有不足和短板。

  安冬梅认为:“在我们医改的进程中,很多的二级医疗机构,都转型成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些医疗功能就被弱化甚至是消失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区域化医疗资源,考虑是否可以把养老和医疗联合起来,形成‘医’‘护’共同体。”她建议,医疗、民政和人社部门可以共享老年人的信息档案,方便从简单的基本医疗升级为精准医疗。同时,政府投入资金,为养老机构配备一批基础检查设备,实现更加精细化的医养融合。

  优化政策预先规划 让养老成本降下来

  政协委员马俊认为,医养融合不是简单的托老所,应该更多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

  马俊调研发现,条件较好的护理机构,一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收费标准在8400到9000元之间,老人的经济压力较大,如何让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成本降下来,是应该花力气做的事。

  南京市政协委员马俊说希望在开发商品房或开发小区的时候,能有意识地预留一部分医养融合的用房,将这部分用房能和社区卫生中心、文化站点有机结合起来。

  调整体制机制 护理人才纳入培训计划

  目前,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都是护工,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培训,一旦出现老人身体突发疾病,很难应付,还需要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南京市政协委员陆文杰认为:“建立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职业资质认证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地流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的紧缺人才纳入到培训计划。”

  陆文杰委员认为,年轻人就业理念、护理人员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护理岗位,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机制、体制,把护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让更多人愿意从事养老工作。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 编辑/韩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