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方言谜语“活化石” 九旬老太一口气说出73条谜语

2019年01月09日 12:56:16 | 来源:江南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前几天,无锡雪浪街道西林社区工作人员董枫洁给记者提供了一个线索,社区里一位九旬老太太陆玉英,近日回忆出无锡方言的谜语,谜面和谜底都有,家人便帮她整理下来,看一看,足足有73条。

  老太从没念过书

  肚子里却装满谜语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蒋家桥河东自然村,村口一幢三层小楼便是陆玉英的家。见到这位老太太,谁也不相信她有90岁,头发依然黑亮,当中夹杂着些许白发,除了耳朵有点不灵光之外,口齿清楚,精气神也很足。她的老伴郭建芳也已经92岁,看上去却只有70多岁,耳聪目明。桌子上放着老太回忆、老伯整理出的谜语,社区还帮他们复印了好几份。

  说起整理这些谜语的缘由,陆玉英说,前阵子,她逗村上一个7岁的小女孩玩。小女孩很可爱也很聪明,老太便说,“你觉得你聪明,那我弄几个谜语来考考你,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于是说好几条出来给小女孩猜。小孩子猜出了两个,旁边的弟媳听到了,觉得好奇,便问,“你知道这么多谜语啊?还能不能再回忆一些出来啦?”当天吃好午饭,弟媳便到嫂嫂家,一个人回忆,一个人记,一个半小时过去,数了数,一共有73则谜语,100个谜底。“她正好90岁了,这么大年纪还记得这么多谜语,挺不容易的,所以感觉整理下来挺有意义的,也算保存了一种民间文化。”弟媳说。

  其实,陆玉英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她脑海中的这些谜语,也都是小时候听家人口口相传下来的。“以前我们这里老一辈的人教育孩子,也没有什么书本,就通过猜谜来开发孩子的智力。”陆老太说,自己有一个婶婶,很会说谜语,10岁以前,她每次去婶婶家,婶婶都要出几条来考她,记性很好的她都牢牢记在了心里。因为父母都过世得早,陆玉英11岁便到丝厂里干活,之后再也没玩过猜谜的游戏了。“我自己没读过书,也没接触过什么文化知识,所以对这些谜语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七八十年过去了,这些谜语依然珍藏在记忆的宝库中,直到被那个小女孩推开了记忆之门,那些谜语便像被释放了一样,一股脑儿冒了出来。

  很多读来非常有意思

  充满年代感和地域特色 

  “这条我小时候听过的,”80后董枫洁指着一则谜语说,“风来了,雨来了,一条黄瓜下来了。”她哈哈大笑,原来,这是传说中的“上厕所”,用一种风趣的比喻表现出来,“还有好多我都没听说过,读读觉得很有意思。”在老太太回忆出的这些谜语里面,有很多都有着“江南水乡”的印记。鱼、虾、茭白、莲叶、蛳螺、渔网、鱼塘等等,都有相应的谜面。比如,“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杀杀没有血,烧烧满身红”,这个比较简单,一猜就知道是虾。“啥花开在青草里,啥花开在田野里,啥花开在太湖边”,这条就有三个谜底,分别是马兰花、甘棣花以及芦苇花。“远看像棵草,近看是个大肚皮阿嫂”,这说的是茭白。“尖的瓮头平的盖,当中一碗好小菜”,道的是蛳螺。

  还有许多年代感很强的谜语,说的是一些过去的老物件,年轻人哪怕是看谜底,都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比如“北岸城里一只鹅,看见人来活沉死”,它的谜底是“浴汤板”。大多数人可能看到这个词都会一头雾水。郭建芳便来解释:“过去农村人家的浴室里,有一口大锅,人坐进去洗澡,为了防止烫到,便用一块木质的浴汤板垫在屁股下面,平时浮在水上,人坐下去就沉到水里。条件好的人家才用这种锅洗澡。”过去农村用的门搭子,“白天吊在梁上,夜里靠在壁上”。“这些谜语,一定要用无锡话念出来,才有味道,用普通话会觉得怪怪的。”郭建芳说。

  (来源/江苏晚报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