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老人15年画下407个记号,一块旧门板写满故事

2019年01月07日 07:06:37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旧旧的木门板上,画满一道道白色记号。

  在乡村电工袁立雨的家乡,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乡,乡亲们都知道那块有故事的旧门板,门板上的 407 个记号,记载了袁立雨和一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聋哑老人之间,一段长达 15 年母子般的情谊。

  这些年,袁立雨给老人的每一次帮助,都被她记录在门板上,深深浅浅、形状不一。老人虽然不能说话,也不识字,但是她用自己的方式予以了记载,表达着感激。

  2018 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记者赶赴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乡,寻访这个温暖的故事。

  无意的结缘,一结就是十五年

  1967 年出生的袁立雨,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灌云县供电分公司南岗乡供电所的一名普通电工。记者见到他时,袁立雨正在高空作业,当时地面温度是零下 8 度,等检修完毕,眉毛和胡须上已经结了一层稀疏的冰渣子。他用双手抹了抹脸,再哈一口气去暖双手,得知要被采访,抱歉似的,表示 " 我真的不太会说话 "。

  " 不太会说话 " 的他,在当地是怎样被很多人知晓的呢?这要从一块旧门板说起。

  2003 年的一天,袁立雨像往常一样,和同事在负责的区域里巡线,途经赵庄村头,被一位老人伸手拦下,老人比划着 " 告诉 " 他,家里的电出问题了。袁立雨完全不懂那串无序的手势是什么意思,后来在邻居的帮助下给弄明白了,赶紧跟着钱玉兰老人回去查看。

  袁立雨帮老人修好家里的电,没急着走,帮忙把屋里的插排归置好,顺手又把见底的水缸给打满了。老人的子女当时都在外打工,她独自居住在泥巴糊的老房子里,白炽灯和电饭锅是家里仅有的电器,线路杂乱地裸露着,袁立雨的心被触动了。

  △袁立雨帮助钱玉兰老人检查家用电器

  他离开后,老人在门板上画下一道横线。门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号中,记者已经不能辨识,到底哪一道才是第一道,是这段缘分的开端与起源。

  几个月后的雷雨天气,袁立雨在赵庄抢修完电路,想起钱玉兰老人四面土墙的老屋,凌晨一点,决定折返回去,看到老人独自一人坐在门前,屋里一片漆黑,漏电保护器被雷击穿了。那一夜,袁立雨挥汗如雨地工作,老人给他摇扇子——之后有了门板上的第二个记号。

  接着又有了更多的记号,因为这一帮,就停不下来了,老人只信赖袁立雨,大事小事都要找他,在她心里,袁立雨也早已不只是一个负责的电工,更像她的孩子。袁立雨到附近工作,会绕道去看看老人,老人则早早等在那里,倒上一杯水给他喝,分别时,一定要他带上地里长的瓜和菜。

  △袁立雨服务老人后,拒收老人馈赠的任何物品

  " 不收还不行,会不高兴,一点办法没有 ",袁立雨很幸福地跟记者 " 抱怨 "。好人做到最后,已经不觉得是在付出,牵挂是自发的,幸福是真实的。

  一个心形的符号,是 " 母亲 " 最深沉的爱意

  在那些杂乱又有序的符号中,有几个很特别的,其中一个看上去既像两个吊水瓶,又像是一颗心。那是袁立雨深夜接到老人侄子的电话,说老人病了。那一头,老人啊呜啊呜地着急 " 倾诉 ",这一头,袁立雨早已穿好鞋袜冲出家门,骑车赶过去,背上老人就去了村里卫生院。量体温,开药,挂点滴,忙妥,天已经大亮。

  隔日,老人在门板上画下这个特殊的符号。袁立雨介绍那个很象形的吊水瓶时,忍不住憨厚地嘿嘿笑,夸赞老人其实很聪明,像在说自家的老母亲。

  好人袁立雨其实很不容易,他自己的工资不高,妻子仅靠农田里的微薄收入,夫妻俩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孩子,经济以及精力都是很大的负担,古道心肠和热心助人是需要条件的,家里人起初都不能理解袁立雨。

  " 有一次去赶集,我特地带着爱人去老人家里看看,她看到老人那么不容易,就支持我常过去帮帮手了,人心都是一样的。" 老实人 " 略施小计 ",就说服了家里人。

  △袁立雨照顾钱玉兰老人的日常生活。

  袁立雨的同事向记者介绍说,袁师傅不但善良,还聪明着呢!他从完全不明白聋哑老人在比划着说什么,到现在是村里最懂老人的人,比子女和侄子们都明白。

  这项沟通技能,袁立雨无师自通,全凭经验,因为老人的那套手语完全不专业,主要根据她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来比划,譬如说三个儿媳妇,长头发、短头发以及不长不短的头发,是她们的分别指代。记者追问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他说 " 时间长了,就会了 "。

  长在骨子里的善良,也许比什么都重要吧,虽然袁立雨本人被问及做这件事的初衷时,怎么也找不出他认为恰当的言语来表述。质朴如他,可能不知道,因为心地善良、行动高尚,漂亮的语言反而成为配角。

  成立 " 袁立雨 " 党员服务队,传送更多温暖

  袁立雨的温暖与善意,渐渐从一个小的光源,衍生出更多宝贵的正能量。他所在的单位,以袁立雨的名字命名,2014 年成立 " 袁立雨 " 党员服务队,帮扶当地革命老区 22 名老兵,为张浩烈士的家属送上 " 家庭小电工 " 便民服务卡片 …… 传播更大的善意,做更多的好事。

  2018 年 6 月,袁立雨登岛服务 " 时代楷模 " 王继才,两位新时代的好人,一见如故,话了很久的家常。临别之际,王继才提议,以开山岛为背景,哥俩合个影。照片上,俩人笑得质朴而畅怀,奉献的人总是更快乐。而奉献与收获,从不是此消彼长,是正向激发,是一颗种子发芽,一棵大树长成。

  △ 2018 年 6 月,袁立雨共产党员服务队公司在岛上建设的首期海岛微电网进行保养维护。

  △ 2015 年 7 月,在开山岛上,共产党员服务队启动空调开关,王继才在岛上首次用上了空调。

  一个多月后,王继才因病不幸去世,这张合照显得格外珍贵,袁立雨关于 " 永葆开山岛用电和光明 " 的承诺也变得更为紧迫。8 月," 袁立雨 " 党员服务队再次登上开山岛,对三年前投运的首期 " 绿电上岛 " 示范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同时对二期开展扩建增容,新增蓄电池容量 10kVA 板和 3 台空调,保障和解决新增(临时)守岛人员的用电难题。

  △ 2018 年 8 月,袁立雨共产党员服务队为开山岛新增 2 台空调。

  袁立雨郑重地履行了他的承诺。

  于袁立雨而言,奉献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对着镜头依然紧张,只是说 " 每天都得干活啊,要干点对别人有用的活啊 " ——对别人有用,对社会有用,却正是对奉献一词最接地气的注解。

  ( 来源:现代快报 部分图片由灌云县供电分公司南岗乡供电所提供 )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