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
新个税法实施
住房租金等6项支出可以抵扣个税了
值得注意的是
在申报享受专项附加扣除时
纳税人需要对所申报信息的
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诚信申报
第一,请依法留存与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相关的证明资料,比如子女在境外接受学历教育、享受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需要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相关教育证明资料。
如果您已经申报某项专项附加扣除,又没有留存这些证明资料,将会影响您享受专项附加扣除。
第二,请在2020年1月1日(含)后申报大病医疗扣除。
由于大病医疗扣除需要累计计算个人全年发生的医疗支出自行负担金额,所以只能在2019年度结束后才能申报享受。
第三,请勿同时申报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扣除。
您只能选择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中的一项扣除。同时符合两项扣除条件的,可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其中一项扣除。
第四,申报享受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填报的相关证书发证或批准日期应该在2019年1月1日(含)之后。
专项附加扣除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因此发证(批准)日期在这一时间之后的才能依法享受扣除。
第五,申报子女教育扣除的,父母双方总扣除金额请勿超过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
如果父母双方享受子女教育扣除,需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申报。如果双方都按照1000元/月的扣除标准申报,将影响双方子女教育扣除的享受。
随着新个税法从本月初开始实施,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个人所得税”APP立刻进入很多软件商店的下载排行榜。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的信息也显示,这几天个税APP的下载量和注册量大幅提升。不过,随着国家税务总局的个税APP大热,很多来自商业公司制作的各类“个税”APP也成为热门,这其中有的针对纳税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但也有的纯属蹭热点,甚至有的纯属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也发文提醒纳税人务必通过税务部门官网下载正版APP,如发现可疑程序,及时向税务机关反映。国家税务总局提醒,纳税人可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各省税务局官网及主要手机应用市场下载正版APP。
这几天最火的App可能就是
由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
“个人所得税”
而该软件除了帮助纳税人
填写减税信息外
还会显示当前的任职受雇信息
很多人竟在这里面发现大问题!
有人在App上注册填报时,发现自己的任职信息里出现了非当前任职受雇单位。
遇到这种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也有很多人出谋划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可能很严重
据分析,“任职受雇信息”出现非当前任职受雇单位,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纳税人和该单位有过任职关系或薪酬关系,该单位以纳税人的身份代扣代缴过个税。比如在同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跳过槽的,跳槽之前的单位也会出现在“任职受雇信息”中。或者,在同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在当前任职受雇单位以外取得过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发放报酬的单位也会出现在“任职受雇信息”中。
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只需牢记一点:该单位在当前纳税年度给自己发过涉税薪水或报酬。如果到下一年,这家单位不再向自己发放,这些信息就会消失。
对于纳税人来说,这些信息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填报附加扣除信息时,只要在最后一步“申报方式”选择当前任职的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就可以了。
第二种就要小心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纳税人确信与出现在“任职受雇信息”中的单位没有关系,不排除个人信息被冒用的可能。本次税改前,自然人纳税人的纳税信息没有全国联网。个别不法企业利用这个漏洞,冒用他人信息,通过虚报工资,偷逃企业所得税,这是税务部门和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情况对于纳税人的影响较大。因为这样会提高纳税人的税前收入,虽然他并未从那家单位取得工资薪金。而税前收入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表就会相应上升,个税支出也就会增加。
此外,新个税法要求取得两处以上综合所得的纳税人进行年度汇算清缴,虚假受雇也会给纳税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企业盗用个人信息虚报个税时有发生
如果网友能够100%确认该公司此前从未和他发生过经济往来,那么他很可能是遭遇了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有律师表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冒用他人信息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分为两种行为,第一种是个人冒用,例如实际用工人员没有到达法定用工年龄或是自身有不良记录无法被录用单位录取等。
另外一种就是企业行为,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身份信息来绑定利益。
“例如之前,一个单位用工人员的收入是9000元,就可以利用三张身份证,拆分成三个人的收入,做到个税起征点之下,就达到避税的效果。”
其实,2017年曾有报道:上海闵行居民戴先生明明无业20年,有关材料却显示:从2005年以来,先后有两家公司一直向他支付薪水,但他对此一点都不知晓,也从没领过这些钱!原本够条件申请经适房的他,一度还因此被去掉了申请资格。对此,当时的涉事公司曾明确告诉记者,“冒用信息是为了给临时工发工资!”
那这些身份信息又是如何获得,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呢?律师表示,获得个人信息的途径很多,例如身份证外借流出,“也不排除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身份信息。一些企业往往会把这些冒用人员的工资做在纳税标准以下,每个月再向有关部门进行‘零申报’即可。”
税务部门提醒:任职受雇信息有误可申诉
遇到这种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而导致“任职受雇信息”出现异常时,该如何处理?
税务部门提醒,纳税人如怀疑身份信息被盗用,可选择在线申诉。
在个人所得税APP中的“任职受雇信息”一栏里,只要点开相关信息,就可在界面右上角看到“申诉”两个字,纳税人进入后写明申诉原因等,即可在线提交。
税务部门介绍,纳税人申诉后,会有工作人员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流转到相应部门核实调查,进行处理;在这过程中,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抵扣和享受都不会受影响。
不过,如果“任职受雇信息”的单位确实和纳税人有过任职关系或者发生过资金往来并代扣代缴过个税,纳税人不必再进行申诉。纳税人在多处确实有取得收入的,信息会被系统收集并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