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隆寺为何会有太监墓?听南京城的“地下宝藏”讲述古都烟云

2019年01月04日 15:59:59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后头山唐墓出土的唐釉陶骑俑。

  考古,是城市文明的溯源工程。在古今重叠的现代城市中,那些被岁月所掩埋的“地下宝藏”,保留着见证城市历史变迁的珍贵遗痕。 

  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馆亮相的《铲释三城——宁镇扬三地考古成果展》,为公众呈现了宁镇扬三地近30个考古工地出土的200余件文物,其中南京出土文物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几年,南京城挖出了哪些“地下宝藏”?对于溯源城市文明有何重要意义?今天为你揭秘。

官窑村窑场遗址出土的明铭文城砖。

  越城遗址“寻根”有了新线索

  南京建城史或从这里起步 

  说起南京主城区最早的城址,你知道是哪里吗?不是东吴的石头城,也不是六朝的建康城,而是春秋时期所筑的“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史称“越城”。这是南京主城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且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也是南京主城区建城的开端。都说南京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而越城正是古都传承的发轫之地。 

  2017年10月,市考古研究院对中华门外的西街地块展开考古勘探和发掘,该地块占地面积约14.6万平方米,位于我市15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之一的“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范围内。 

  西街地块考古历时一年多,先后布设了数千平方米的探方,已完成发掘面积6325平方米,目前考古工作仍然在进行之中。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地层叠压状况十分复杂,已揭示的9个地层,从西周时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现代,以六朝时期和宋代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 

  目前,西街地块发现的主要遗迹多达291处,包括3道环壕、1道疑似城墙基槽、13条沟、79口水井、173个灰坑、7座墓葬、4座窑址等;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金属器及骨角质地小件遗物520件,陶瓷、砖瓦等遗物标本上万件。 

  该负责人表示,西街遗址以“古今叠压”的方式反映了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过程,为寻找南京地区最早的城池——越城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数千年传承不绝的遗址遗迹,等级不一、种类丰富的遗物标本,为人们勾勒出一个复杂而又清晰的城市发展脉络。2000多年来,这里有过开凿城池的壕沟、烧砖造瓦的窑场、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如同古都文脉一样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后头山发现南京首座唐代墓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后头山挖出南方地区最大唐墓

  贞观家族墓填补南京唐墓考古空白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当年开元盛世的大唐气象。然而,在这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经“四十余帝三百秋”的南京却风光不再。

  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将宫殿城邑全部毁掉,改做耕地,只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到了唐朝,南京依然没有博得统治者好感,成了一座寂寞空虚冷的“废都”。 

  多年来,南京考古史的收获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市每年发掘的六朝墓葬可达成百上千座,但始终不见唐代的墓葬。直到2016年,后头山墓葬群的发现,终于为南京考古史补上了空缺的一页。 

  2015至2016年,我市考古人员在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冯韦村的后头山发现了30余座墓葬,年代从东晋、南朝、唐、宋到明代,共出土各类遗物标本近300件。

  考古发掘显示,后头山在东晋至明代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分别被五个时代多个家族利用,形成一处集中分布、排列有序的墓地。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现场发现了3座唐代贞观年间的毛氏家族墓,墓葬规模宏大、结构精良,是南京乃至整个南方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唐墓,填补了南京唐墓考古的空白。展览现场,墓中出土的一批成组分布的胡人俑、文官俑、武士俑、骆驼俑、仕女佣等陪葬器物,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大唐气象。 

  除了“贞观之治”时期的唐墓,后头山发现的其他墓葬也大有来头:5座东晋墓中,一号墓墓主张迈可能为晋梁州刺史张光之子;南朝墓地的墓主可能是齐梁高级贵族;而明代墓葬墓主或与锦衣卫指挥佥事有关。 

西街遗址出土的六朝青瓷净瓶。

  官窑村发现南京最大古窑址群

  当年曾是明城墙“官办造砖厂”

  南京城墙砖产地不一,文献中只有零星记载,不甚翔实。2002年,文物专家在南京栖霞区官窑村调查时,曾发现一处明代烧造城砖的窑址,并在现场找到了一块印有“应天府上元县”铭文的残砖。这块残砖上的铭文信息,首次印证了南京地区在明代也有烧造城砖的窑址,但窑址的规模、数量、运输线路等信息仍难以确认。 

  2016年6月以来,市考古研究院对官窑山一带10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共发现地下古代文化遗迹223处,包括窑112座、墓葬98座、烧坑10处、石构遗迹3处,时代从六朝延续至明清,其中明代窑址有80余座。 

  这些明代窑址均为圆形馒头窑,火塘、窑床、窑室和烟道等结构清晰,附近还掩埋着不少明城砖残块。其中有一些残砖上模印有“应天府提调官……上元县提调官县丞”“总甲赵才甲首……造砖人夫……”等铭文字样。这批铭文砖证明,当年修筑明城墙时,南京当地也建有大型的官营城砖烧造基地,且体量非常庞大。

  该负责人介绍,官窑村窑场遗址应为应天府上元县官办窑场,主要烧制南京明城砖,辅以烧制瓦类产品。此次发现的窑址,是南京已发现古窑遗存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窑址群,对明城墙的申遗工作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当年之所以会选址官窑村作为明城砖的“烧砖基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此地位于山岗,植被密集,便于就地取土、取柴用以制坯、焚烧;二是北临长江,当年附近还有河道,便于通过水路大规模地运输城砖。 

天隆寺明代宦官墓葬出土的嵌宝石龙首金带钩。

  天隆寺为何会有太监墓?

  明代宦官最爱“依寺建坟”

  地铁1号线有一站叫“天隆寺”,很多市民也许在这里搭乘过地铁,但却不知道在站点附近的翠竹林中,保存着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塔林。 

  在市博展览现场,一件极尽奢华、精美绝伦的嵌宝石龙首金带钩,引来不少观众的啧啧赞叹。而这件文物的出土地,就在天隆寺附近石子岗的一处墓葬群。

  天隆寺始建于明初,宣德九年(1434年)寺僧弘升奏请赐额“天隆极乐寺”。万历年间,佛教律宗的中兴初祖古心律师圆寂,建全身墓塔于天隆寺后的玉环山,天隆寺塔林从此渐成规模,最盛时共有大小墓塔50多座。太平天国时期,部分墓塔毁于战火,目前尚有墓塔十余座。 

  2016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天隆寺复建工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石子岗的天隆寺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8座。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5座明清墓葬,包括塔墓、骨灰墓、茔园墓、砖室墓等。经考古专家确认,这些塔墓和骨灰墓的墓主是明清时期天隆寺的僧人,而茔园墓和砖室墓的墓主则大都为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刘若愚曾在明代杂史《酌中志》中记载:“中官(即太监)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该负责人介绍,这批墓葬的发现,是明代南京宦官“依寺建坟”的生动实例。墓葬中出土的玉腰带、嵌宝石龙首金带钩、青花瓷盘、象牙筷等一批精美文物,则让人们一窥明代南京的宫廷生活。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