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热爱传统戏服的“85后”小伙张斌从家乡杭州来到苏州,在姑苏区金阊街道的阊门内下塘街开了一家戏服制作工坊。自此,他便爱上了苏州,并为这门老手艺坚守至今。
30日,是元旦假期第一天
别人都进入了休假模式
张斌却在工坊里忙着制作戏服
走进工坊
没有看到过多的家具陈设
最显眼的是大门旁的一副绣架
说着一口苏州方言的绣娘正埋头刺绣
张斌从楼上下来
叮嘱绣娘刺绣时
要特别注意戏服上的几个小细节
跟着张斌走上二楼
首先进入视线的
是一整面墙的戏服花纹样板
木头打造成的架子
分成了好几十格
每一格里都堆满了卷起来的样板
每一卷就是一件戏服的花纹样板,这里少说也有上百卷。
张斌说,给戏服刺绣前
需要用样板在布料上印上纹样
正说着,一位老师傅拿出一卷样本
用混合了煤油的油墨
将透明样板上的“白描稿”
印到白色的戏服布料上
印纹样看着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格外细心
张斌注视着师傅的每一个步骤
就算只是漏了
一个小小的云朵纹样也不行
立马拿起笔人工补上
花纹底稿完成后
张斌又和一位绣娘讨论起了丝线的配色
在台上,戏服就是“角儿”的灵魂。一件戏服,从设计、打样、染色、刺绣、篦浆、裁剪到最后的水袖,少说也有20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完成,容不得一丝马虎。一套戏服的制作,短则2、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以现代服装标准来看,每一件戏服都是“高级定制”。
说起和戏服的结缘
张斌说
自己小时候受到家人的影响
爱上了戏曲
大学里学的是服装设计
大二一次偶然的机会
帮朋友制作戏服,从此就对戏服着了迷
2008年大学毕业后
张斌离开了家乡杭州
来到公认的戏服制作基地——苏州
实现自己的梦想
初到苏州创业
张斌也遭遇过困境
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团队
但是,张斌没有放弃
查阅资料、观看现场演出
去各地博物馆研究古代文献和馆藏……
他埋头苦学,弥补经验不足
没有团队
他就四处请“老师傅”
为了能和不会说普通话的绣娘交流
张斌特意学了苏州方言
还发明了一套她们能听懂的简便语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今,张斌在戏服制作界颇有知名度
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
不仅众多一线剧团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还有剧组找上门来求合作
之前,张斌帮《延禧攻略》《如懿传》
做过荷包
接下来将和于正合作
为新剧《鬓边不是海棠红》
打造戏曲人物造型
今年11月16日
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
节目《霓裳羽衣》
以张斌为主角
讲述了苏州的传统戏服和刺绣手艺
前不久,张斌接到东方卫视的邀请
将于2019年1月4日
参加《喝彩中华》的节目录制
为传统戏服喝彩
10年坚守老手艺
张斌自谦是“小裁缝”
他常说
制作传统戏服,虽然是冷门手艺
却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路走来并不觉得辛苦
只要他做的衣服能留在舞台上
就觉得满足了
而且,传统手艺需要有人坚守
才能代代相传
因为场地原因,张斌的戏服制作工坊曾一度搬离了阊门内下塘街。据悉,明年他将搬回桃花坞,在这个孕育了众多苏州传统手工技艺的地方,让自己的梦想继续扬帆前行。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