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大众仪征工厂生产线。资料图片
驾驶员不用动手,智能汽车自动找到充电桩充电;汽车车身换新装,用上了质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12月23日,在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和仪征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科技镇长团等联合主办的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技术论坛暨产才对接洽谈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与扬州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把智能汽车技术“照”进现实,为扬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专家们对于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技术未来发展的生动描述,让听众们颇为心动,更让扬州企业家打算付诸行动。江苏卫航汽车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薛在庆就是其中之一。
薛在庆在听了山东大学高级工程师马金平团队的轻量化技术研究成果介绍后,打算干件“新鲜事”——尝试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于房车生产。“换上‘新装’,一辆房车的‘体重’有望从3吨下降到1.5吨,油耗可减少一半。”
成立于2011年的江苏卫航汽车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仪征本土企业,每年投入200万元至500万元用于产品研发、设备更新等。洽谈会上,薛在庆同马金平商讨科研成果落地的可能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应用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马金平直言不讳,“相较于传统玻璃钢、铝板材质,碳纤维质量轻、强度高、耐高温腐蚀,可降低房车油耗,提升安全性,且使用寿命长。但是生产成本至少会增加30%,很多企业迟疑观望。”
“凡是创新,就有风险,不怕失败,就怕蛮干。”薛在庆说,根据前期市场调研,房车的消费人群,对品质的要求大过对价格的要求。“我们打算采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样车,只要符合生产成本可控、新材质同现有生产工艺无缝衔接等要求,就可以尝试量产,抢占市场先机。”
和薛在庆一样跃跃欲试的,还有参会的数十家扬州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负责人。现场,由仪征科技镇长团牵线邀请而来的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以及安徽工程大学的专家教授,分享了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前沿技术、基于X射线金属板材厚度测量系统等科技成果,现场交流热烈,多个人才科技项目达成初步意向。
“论坛是政产才结合的一次生动体现。”受邀参加论坛的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申功璋说,接下来,高校实验室成果应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细化,进一步适应市场;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不能用“一锤子买卖”的思维方式搞产品升级换代,要注重与高校联合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汽车科技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杨广才说,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园规划建设167亩的汽车电子产业园,通过引进科技人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仪征市副市长、科技镇长团团长黎堂斌说,这几年,仪征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汽车电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重点就汽车产业及汽车电子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等给予支持。同时,为人才引进培养、住房保障等提供全方面支持,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科技发展环境。“未来,不断壮大的汽车电子产业将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这里创新创业。”
(来源:扬州日报 编辑/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