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金日成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是他接待引导的

2018年12月25日 11:01:11 |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谢军1964年参军。


现在的谢军


1978年在大桥上,与朝鲜人民军歌舞团部分团员合影。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跨越天堑的交通工程奇迹,更是一张“大国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家住南京的老兵谢军对此感受尤为深切。1973年到1978年,当时在南京军区工作的他,专门负责接待来访的国外代表团。从300多人的朝鲜歌舞团,到只有1人的老挝军官,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各国来宾在南京的“必看点”。

  追忆当年

  邓小平金日成乘船参观大桥

  他在码头负责引导

  谢军是安徽皖南人,1964年高中毕业后来南京当兵。“当时一个连队有130人,高中学历的只有2人。”1970年起,谢军在南京军区机关担任秘书,从1973年到1978年,负责外事工作。谢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5年时间里,平均每年都要接待五六批国外来访代表团,其中以军事代表团为主,只要外宾到南京,都要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在谢军接待的20多个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国外代表团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5年4月,邓小平同志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到南京参观访问。“当时行程中就有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江苏省外办安排他们乘坐了著名的‘1956-1-11’号艇,在江面上参观长江大桥。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乘坐这艘艇视察长江。1971年南京军区正式将它命名为‘1956-1-11艇’。”谢军说,他在码头负责引导工作,邓小平和金日成上船的位置,是今天中山码头边上一座军事码头。“两人从车上下来,我距离他们只有五六米,清楚地听见金日成用流利的、带有东北口音的中文说‘哟,这么多人欢迎啊!’”

  珍贵财富

  珍藏的这些合影记录了难忘岁月

  是他的“独家记忆”

  “接待工作看上去很风光,其实是很艰苦的。”谢军至今清楚记得,1978年5月,朝鲜人民军歌舞团来南京演出,其中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为了这次活动,他们首先要协调长江大桥管理处、公安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计划制定好之后,谢军和同事还得到实地预演一遍,并开会斟酌第二天方案,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再全程陪同参观。“表面上看我是跟外宾一同参观、游玩,实际上人已经筋疲力尽了,而且要时刻绷紧神经。当时朝鲜客人看到了我们的长江大桥激动得不得了,拿出相机‘咔咔咔’拍照。”

  这次参观,朝鲜来宾有近360人,是谢军接待的大桥“访客”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人数最少的一次,则是接待1位老挝军队卫生部的领导,当时他是到南京来办事,主动提出要去南京长江大桥看看。”

  谢军说,每一次接待陪同任务完成后,他都要撰写简报上报上级,还会请随同的新闻记者帮忙为他留点照片。40多年过去了,如今家中珍藏的十几张他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与外宾合影的照片,成了他关于长江大桥的“独家记忆”。

  倍感自豪

  无论哪国来宾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都会发出声声惊叹和赞叹

  “独家记忆”里有个细节尤其让谢军感到骄傲,在接待过程中,他注意到,“几乎所有外宾参观大桥时都会受到强烈震撼,在那个时代,他们都不敢相信中国可以依靠自己,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跨江大桥,在参观时,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一声声惊叹、不吝胶卷地拍照。”

  南京长江大桥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体现着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为国争气的例证,所以被称为“争气桥”。谢军忍不住对记者感慨,大桥建成之后,全民也都享受到了“天堑变通途”的便利,“我们这一代人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情感,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来源:扬子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