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着敏锐的双眸和灵心巧手,他热爱生活,任时光流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今戎装褪去,却在石刻中书写人生精彩。他就是港闸区八一村“五老”成员、原港闸分局芦泾港派出所退休干部王启钧。
最近
老王正在忙一件大事
把港闸八景用石刻创作出来
把南通风土人情宣传出去
让更多的人看到家乡的美好
就地取材,石刻初心
王启钧今年76岁,年轻时就爱把玩石头,并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退休后的大把时光里,他不仅画画写字玩雕刻,还琢磨起了石刻,这一刻就刻了40年,他戏称自己是刻龄与改革开放同岁的人。
王启钧的石刻以就地取材和临摹复刻景点标牌为主。在他家橱柜里,大大小小收藏着50多块心血之作。拿起一块石刻,他就能将其来历娓娓道来:这块“玉女峰”石头是在连云港花果山的山顶上找到的,“灵谷洞”是寻觅于无锡灵谷山的山洞,“月亮湾”这块则是从烟台叶剑英元帅当年钓鱼的海水里摸拾而来……每一块石刻上都有关于当地风土人情和旅途时光的美好回忆,每每看到就犹如打开了时光通道。
王启钧为何如此痴迷石刻呢?这源于旅行时的一个想法:看到很多石刻古迹,譬如敦煌壁画等,都是古人一笔一画雕刻流传至今。受此启发,他也想利用爱好特长把他看到的景点石标临摹仿刻出来,做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身边更多的人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石刻是王启钧的乐趣,也是他的初心。与石头打了近40年交道,让他不仅看到石刻外在的艺术美,更感悟到内在坚如磐石般的初心与信仰。无论在从警生涯还是生活中,这种精神意志已与他融为一体,让他成为一个像石头一样执着与坚定的人,不畏艰难,历经生活锤炼,始终坚守着这股高洁情操。
点石成“金”,石塑“人生”
刻了半辈子的石头,王启钧已经从雕刻石头这种工艺爱好慢慢升华为雕刻“人生”。自02年退休后,他加入了村里由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五老”队伍,从事青少年帮教工作。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用“心”这把刻刀精心“雕塑”,都能成为一块有用之才。帮助刑释家庭子女重回正轨,为困难学生奔波复学,在他们“雕琢”下,这些孩子如今都走上了工作岗位。王启钧也被港闸区委区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今年暑期“王启钧改革开放40年石刻作品展”在八一村书画室展出,王启钧本人也担任义务讲解员,向青少年讲述石刻文化故事。他认为,每块石头上都有着丰富的石刻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甚至地质地理都能从中体现。把这些向青少年传递,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之美,来“雕塑”孩子们爱国爱家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他和全体“五老”的心愿。
于石传情,精神延续
走进王启钧的小区,家门口就有个“国宝阁”小景,里面是他精心制作的一对仙鹤和熊猫,旁边的香橼、腊梅也是从老家拆迁移栽来的,再附上石刻标牌,别有韵味。景观与艺术的结合,常常让邻居们驻足观赏,成为文化交流之地,也为小区增添了一股雅兴氛围。
文化传承最难得的是精神传承。王启钧这种执着与追求的精神也影响到家人和子女。亲戚们每去景点都会给他挑选石头带回创作,一起来挖掘石刻的美。子女们在岗位上也都兢兢业业,孙女更是受爷爷熏陶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如今也成为一名像爷爷一样传承美的工艺设计师。
王启钧说,石刻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只要身体健康,就会一直刻下去。正如他写的《拾趣》小诗:天下河山圣境,一揽采石留念,妙造自然留芳,热情乐渡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