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 " 山峦 "、波浪层叠的 " 大海 ",一旁放着中西方两本经书 …… 很难想象,眼前的 " 山海 " 完全是由纸张制作而成的,利用光影做出层叠效果。有意思的是,这个名叫《山▪海▪经》的作品,是由 4 名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意完成。
近日,记者来到他们日常学习的教室,探秘这些 " 脑洞大开 " 的纸张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图书馆展览部分学生作品
△书籍设计课教室
全手工!纯纸张也能 " 玩 " 出艺术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物鉴定专业、辅修艺术学院大三学生李岳是团队组长,他告诉记者,这学期自己参与了艺术学院组织的 " 重返文艺复兴 " 意大利国际科考项目。" 我们选题的灵感最初来源于意大利街头偶遇的大理石纸手工书商店。" 李岳说,回国后,在书籍装帧课程中,亲手做书的实践经历让他了解了一本书诞生的过程,并有了更多启发,就此为科考项目成果展设计了一组展品—— " 山▪海▪经 "。

△ " 山 " 陈瀚 摄
" 一本书最初都是零散的纸张。" 李岳说," 山 " 是一种平而原始孤立的状态,以纸作为山的纵截面,多张纵向排列出山的形状。背面靠墙,打柔和的暖光以制造光影感和厚实感。
△ " 海 " 陈瀚 摄
" 海 " 的制作更为复杂。李岳介绍," 我们用线将分散的纸穿连,以一定的宽度为限作为一组,纸的下端轮廓为波浪形,几组纸有层次地悬挂于天花板上。打动态灯光,白光和黄光交错,光影透过纸张之间的缝隙映到墙上,创造出波光感。"

△ " 经 " 陈瀚 摄
" ‘经’是装帧后的状态,是人们所能触摸到的实体,也就是书。我们在这个作品中放置了中西两种没有内容的书籍供观众翻阅,通过触觉和翻动行为来感受晚明时期的书本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书本的不同,并用印泥的形式来留下触觉的痕迹。" 李岳说。
书籍会说话?" 正在生长的书 " 了解一下
△" 正在生长的书 " 陈瀚 摄
据了解,书籍设计实验课是今年 10 月份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面向 " 艺术与文化创意 " 试验班同学新开设的实践课。南大杜厦图书馆便展示了同学们课堂成果,毛装、线装、包背装、以及精装的西式书籍等。
经过八周的学习与制作,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中西方古籍装帧的异同,更是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书籍。裁纸、压平、打孔、装线 …… 同样是辅修艺术学院的南大大四学生张家伟表示,书籍设计实验课是自己最喜欢的课之一,不管是中式书籍还是西式书籍都有独特的魅力,碰撞带来的火花,也有利于自己本身专业——环境规划的学习与思考。
除了观赏性十足的展品 " 山▪海▪经 " 之外,李岳团队设计另一项展品—— " 正在生长的书 ",也以其独具一格的趣味互动性,广受好评。" 这本书目前还在‘生长’当中。我们准备了纸、笔和一个透明盒子,在观众们参展的同时,我们引导大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纸上,书写完成后再投入空盒子里。之后,我们会将这些纸团收集起来,将它们制作成一本新的书。" 李岳告诉记者,这本书之所以取名 " 正在生长的书 ",是因为这本书是与观众一起完成的。
有趣的是,整个展品搭配制作时材料和工具发出的声音。例如裁纸,打孔、磕齐等工序的声音,并将音频循环播放。" 如果没有亲手制作书,就不会获得这个展现书籍装帧过程中的声音的灵感。" 李岳说。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莫崇毅老师告诉记者,中西方的书籍装帧起源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比如,虽然做书时,都是打六眼穿线,但穿线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中式更讲究,一定不要在一个眼上重复穿线,西式就不会考虑这些,一个孔会穿几次。"
" 开设这堂课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来发现中西方之间的关联与不同,还有一个就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技艺转换成创意,应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去。" 莫崇毅说。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李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