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PP助力文化遗产监测,南京科技合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2018年12月18日 18:13:40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南京逐渐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六朝时期,南京作为都城成为政治、经贸、文化与外交中心后,开辟了通往东南亚、台湾海峡等海上航路;至隋唐宋元时期,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虽然进入低潮,但由宋入元后也成为江南海漕运输的重要港口之一;明代的南京集最伟大的航行、最先进的远洋船队、最完善的远洋航路网络于一身,航海事业得以重振并达到历史的顶峰,是推进和完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决策地,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突出地位。

  为加强南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监测管理,提升监测工作业务水平,(今天)12月18日,由市海丝申遗办主办,市海丝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海丝监测工作业务培训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市海丝申遗办副主任颜一平、吴涓,市文广新局相关处室负责人,鼓楼、雨花台、江宁区文化局有关领导,市海丝研究中心、市博物总馆、市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明孝陵管理单位有关人员,南京海丝申遗点龙江船厂遗址、渤泥国王墓、郑和墓、洪宝墓保护管理单位有关人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师生们,以及海丝志愿者近6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邀请到遗产监测工作资深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赵云主任,作“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国际规则和中国实践”专题讲座,赵云主任围绕余球视野下世界遗产监测定义和规则,遗产监测的目标、中国的需求和探索等方面内容展开讲授。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和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南京市紧跟国家文物局的统一步伐,坚持标准,全力以赴推进海丝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着力健全申遗组织机构,编制完成保护管理规划,出台实施专项保护规章,全面开展保护展示工程,不断强化价值研究宣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市海丝申遗办副主任、市文广新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处处长吴涓告诉记者,“南京正在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部分的价值研究、遗产保护的管理规划。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立法规章已经公布实施了。海上丝绸之路采取的是跨国联合申遗的形式,在宣传方面,我们也正在和联合申遗城市共同推进。我们希望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能更加地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做贡献。”

  据了解,监测工作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衡量、评估遗产保护状况的关键指标,也是确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以及完整性和真实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吴涓向记者介绍,“文物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通过监测手段,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样的变化会对遗产造成哪样的危害。遗产的监测指标有六大类五十多项,像气候这类大环境的监测是与气象大数据对接完成的,文物本体,如城墙的裂隙、鼓胀,是通过诸如超声探测一类现代化手段进行监测的。”

  自2016年以来,南京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对世界遗产监测的定位、要求以及程序规定,积极开展申遗点巡查、记录、数据采集及上传工作,努力到中点日常监测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截至目前,南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监测云”网络平台,完成龙江船厂遗址基础数据库3大类16项49件信息录入,4256项监测信息采集,并全部审核通过。郑和墓、洪保墓监测工作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时进行。

  讲座中,赵云表示,目前针对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已经开发出了手机应用“监测云”。该应用现已上线工作人员开展监测的“专业版”,业内领导专家调研评估用的“调研版”。面向社会大众普及遗产保护知识、收集公众保护声音的“公众参与版”仍在开发调试阶段,预计明年上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完成的明代浡泥国王墓石刻本体修缮工作,石刻上孳生的苔藓就属于自然环境中生物的影响。吴涓告诉记者,“前些年我们通过监测,就已经发现几百年来的自然环境对浡泥国王墓造成的损害了,比如墓内的潮湿、天气变化热胀冷缩致成的石刻裂隙。”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正是为了能更早发现这些变化,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它们对文物的损害。

  而对于此次业务培训,吴涓认为,广大海丝保护和申遗工作者对遗监测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开始不知道何为世界文化遗产,到现在亲历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的工作,不断地学习提高。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自始至终的开拓者与参与者、海上丝绸之路集大成航海活动的启动地与归宿地,将与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的兄弟城市一起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海丝申遗工作,努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和积极的相关者与践行者。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