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个国家在前行的路上,边走边说的故事。
那些人,在长天大地、远山沧海间,远征跋涉,不休不止。
这是一个民族在复兴的征途中,且行且吟的诗篇。
那些人,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抒写崭新时代华章。
江苏新闻广播、我苏网致敬改革开放40年人物访谈——《行者不惑》
【行者不惑】之模式创新 专访人物:张颢瀚

【人物简介】

张颢瀚,1954年生,江苏沛县人,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委、省政府评定的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委决策咨询专家,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省长特聘专家。现任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主要从事都市圈、区域经济、城市经济、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他主持完成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省规划重点课题等40余项;主持完成省委书记、省长布置课题,省、市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60余项;先后发表经济学、哲学、文学、管理学及自然科学论文47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合著等30多部。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访谈音频↑↑
主持人:各位好,我是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美文,今天的行者不惑大型访谈节目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颢瀚。张教授您好!今天我们访谈的这个关键词啊有两个,一个呢是改革,一个是创新。我们说改革就是冲破固有思想和制度的束缚,通过不断的创新去开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这个发展之路,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一部改革开放史他也是一部创新史。而说到这个改革和创新,我们江苏人始终是走在前列的,1978年秋的时候,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小苏庄在没有任何政策和指令的情况下,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把田地分到了社员的手中,不仅仅是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美好征程,也拉开了江苏改革开放的序幕。其实张教授我们都知道,早期很多的农村改革是被逼出来的,它解决的仅是农民的吃饭问题,那当时,农民提出的包产到户在制度层面上来说也并不复杂。那我想问一下张教授,今天我们为什么会把当时的这一轮改革称作是划时代的,那在当时的这个时空环境之下,农民迈出这一步需要怎样的一种勇气呢?
张颢瀚:你提的这个问题呢应该说是我们40年改革成功的关键和核心。我们中国呢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全球瞩目的伟大成就。那么江苏省呢在这40年中一直是领先于全国,在改革和创新上作为全国的开拓者和示范者。那么从农村改革呢实际上也是这样。那么我们看中国农村的改革,在宣传上讲呢是从凤阳的小岗村开始。78年小岗村的这个农民这个用血按下了手印,搞这个包产到户,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先行者。实际上呢江苏的上塘改革,他还先于他几个月开始的包产到户,那是78年。到了81年,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文章称到上塘,应该说呢咱们江苏人在农村改革上也是领全国风气之先,自己走出了自己的一个改革开放之路。那么为什么说它的意义大呢?最关键就在于在那个时候我们是一个铁桶一般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呢就是不按劳不按筹进行分配,是按什么呢?是按出工,他的成果收入和劳动无关,你只要出工就可以。那么这种情况呢咱们知道这个出工公给报酬,对个人利益不相联系的这种大锅饭,实际上它缺少了这个利益机制。那么这样一个机制呢形成了几十年以后,如果你冲破这种机制,要搞市场经济的话,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驱动,或者利益引导,利益是个动力。这样的话呢它就是由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要被认定为走向资本主义的这种理念,当时是这样两个理念严重对立。那么从咱们江苏省对于上塘当时的省委派出的三个调研组,你就知道当时它的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调研组去了以后,好像看的很平静。第二组去了以后,通过调研说粮食确实有增产,老百姓的收入有增加,这不就是好事情嘛?第三个调研组又去了,说这是明显的走的是资本主义复辟道路。这还得了,这是对一个社会主义整个制度的否定。因此当时就立即叫停。到了后来中央在82年,专门发出了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肯定了这个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时候才开始有正规的大规模推行。你可见这个改革之难,实际上是冒着一种政治风险,甚至是一种坐牢的风险,来冲破这么一个体制。而我们现在看,认为这是在改革路上无就是非常小的一步,仅仅是把分配和个人的劳动贡献相结合,就这么一点点贡献,但是在那个时候被认为是两种制度的差异。
主持人:的确,我们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在全省的稳步推进确实是促进了我们江苏农村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之后呢又有一些转变,又有一些改革,比方说我们的苏南农民他们就认识到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所以他们之后是大胆地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而且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叫四千四万精神,叫做“依靠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通过这样一个四千四万精神和市场调节为主的灵活机制,当时苏南农民是办起了乡镇企业,而且由小到大形成了一种燎原的势头,而且带动了小城镇的这个蓬勃兴起。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叫做苏南模式,也是开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一个崭新的道路。那么想请教一下张教授,苏南模式当时是怎么诞生的,而且为什么它会在我们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开花结果?
张颢瀚:这个问题呢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有江苏的自身的特色条件,这个是非常典型的一次改革,所以说才成为中国的一个模式,叫做苏南模式。那么这个苏南模式的产生呢,实际上我们从改革的方向上看,实际上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开的苏南模式改革开放的真正体制大门,做的铺垫,因为呢它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突破口。而苏南模式呢,农村农民办乡镇企业,走的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突破。因此我们应当把这两个改革完全联系起来,离开了前面的铺垫,就无从谈后边的乡镇企业,就是苏南模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体制上突破了,老百姓才说,噢,原来社会主义的方向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那既然可以搞市场经济,苏南人就要寻找它的市场经济的方向。这是一个总体的改革的铺垫和方向,是它的历史条件。
从苏南的条件来看,我们看非常典型。因为在整个中国,江苏苏南地区在封建时代就是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这个唐朝的时候,中国在早期最繁盛的商品经济中心点就在苏州这一带,苏锡常这一带。因此呢它历来有商品经济的这种基础。商品经济是什么呢?商品经济咱们知道是交换经济,工业呢要通过交换才能运营,才能成立。而加工呢,这里本身又有原有手工业的基础,以前的他都是手工业,啊包括一些工艺品啊、漆器、玉器啊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工艺,包括这个常州的梳篦,啊这都是几百年上千年、几千年形成的这种手工业的基础。这样的话呢就为乡镇企业,实际上为乡镇企业奠定了一个人才的积累,就是这种技术人员的积累。
那么它的技术哪里来呢?现在工业的技术靠传统的手艺是不能支撑的。正好我们这个地区临近上海,上海积累了大批的这种在当时来讲的现代工业的一些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恰恰他们愿意能够到苏南这个地区来进行指导。因此就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的结合,就促成了乡镇工业的这种大胆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实际上在文化革命后期就已经开始,老百姓偷偷地探索了。但后来是作为当时称为叫“割资本主义尾巴”,在这一个时期呢被割掉了。后来呢,艰难的有些遗存。依存的很少。那么后来等这个联产承包制以后,市场经济看这个方向确立以后,那么这样的话呢,在这种基础上,老百姓就敢于大胆地把这个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搞乡镇工业。它的背景在江苏这个地方产生,是这几种条件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呢恰恰是开辟了整个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先河。为什么呢?一个是农业的改革,第二个是工业的改革,第三个小城镇的建设。第四个商品经济整个体制的探索,那这四个因素加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整个地奠定了我们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苏南模式我们不能光从苏南这个视角来定义它的意义,也不能光从农民办工业这样一个意义来定义它的意义,实际上应该从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这个大潮(来定义)。中国体制改革的总方向,它都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在产业上也进行了突破式的示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苏南乡镇企业原有的经营优势和体制优势日益淡化,而固有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显现。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展开“二次创业”,江苏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乡村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广和规范产权制度改革,掀起了第一次集体资产经营和农村股份合作改造的热潮。党的十五大前后,江苏坚持“不划框框、不搞争论、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的五不精神,深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力度。到2000年底,全省乡镇企业改制面达93.2%。资本人格化和多元化的提升,促进了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苏南模式由此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主持人:从1997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苏南地区的这些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其实有一些论调认为说苏南模式是不是已经过时了。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早期的苏南模式,它还有哪些不足?而且1997年的时候,江苏当时是展开了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可以说是苏南模式的二次创新,那当时这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过那次改革之后,苏南经济会有哪些变化和发展?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颢瀚:苏南模式是没有任何先例,没有任何规范引导的情况下,农民在实践中间探索出的改革道路。那么这个探索呢,它一方面就会有弯路,第一个呢它的前期的大方向它并不明确,因为当时我们只是提出来社会主义的——那是到了90年代了——92年才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你刚才讲前面六年就实现了大的突破,对吧?那么那个到了92年才提出来这个方向,那前面究竟这个方向是什么呢?你看,当时叫有限的商品经济,后来说计划为主,商品为辅。就是在这两点上它本身就存在争议。你如果搞的多了,他就说你走的太远,你搞的少了,他说又不是市场,不是商品经济,这不就是争论嘛。因此当时他们只能在那个有限的体制和思想认识空间上,包括技术水平的限制上进行探索发展。因此,它必然存在着体制上的、技术上的、管理上的不足。这些不足都是存在。那还有一个呢就是说它本身在体制上,乡镇企业大多数是工厂作坊式的,企业技术水平低下,虽然有上海的技术工人指导,但是国内比较低端的技术,产品也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基本上以这个为主。因此它的主要的不足就在于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个相对的封闭性,没有走出去,视野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等,特别是在后来,就是我们看,在整个人类这个300年的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里都存在着不足,而这个不足恰恰都是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前提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形成了下个阶段发展的一些要素。那么如果说我们看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的话,就是下一阶段正好它预示着开放性、国际性、现代性。这个三性是未来的总方向。在那个时候慢慢逐渐的看,才看到。那么这个三性呢,恰恰是早期,乡镇企业的最大的不足,就在这三个上面。首先呢它是缺少开放性,它是农民自己几个人拿点钱,有的拿的多,有的拿的少,是吧?它局限在这个圈子里,它不是像后来的股份制向全社会募资,这是第一个,它的产品也有它的局限性。第二个呢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国际性的,他眼光没有走向国际,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这种生产制造能力,还没有这个能力,走向国际的竞争力不足。第三个呢就是现代性。所谓现代性呢就是它实际上当时的乡镇企业还是典型的原始的,甚至有些是工厂式的那种管理,离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还有一个历史的台阶要跨越。因此后来苏南经济的第二次创业、第二次更新,就是走向开放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特别是体制上的现代性是第一步。当时不是改制嘛,我记得在一年之内是93%的乡镇企业实行了改制,江苏人做事就是效率高、效率快。我记得非常清楚,一年达到了93%,那就是逐步的走向现代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当时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也展示了呢未来要进行的这个方向。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讲另外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是外向型经济,我们知道1995年以后,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推动,各类企业开始实行改制,您刚刚说到一年之内江苏的乡镇企业93%就实现了这个改制,那其实随着这样一些改革的不断的推进,外向型经济在我们江苏是迅速的发展,所以江苏的经济发展模式又实现了一次转型,那当时也有一些典型,比方说张家港的发展模式是“两个文明一起抓”,还有这个昆山的模式,它是以对外招商引资作为特色的,另外还有一个苏州模式,比方说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苏州的新城区建设等等,可以说在那样的一个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在同步的推进,也是推动我们江苏的经济去迈向这个国际化。那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像园区经验、昆山之路,还有刚刚我们说到的家岗精神,当时成为了那个时期江苏经济发展非常鲜明的特征,那么这一系列的这个模式创新有哪些亮点?给全省的外向型经济带来了哪些宝贵的经验?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颢瀚:我觉得它的第一经验,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眼光打开了。根据咱们中央的改革,就是改革开放的大的战略部署,特别是92年,提出了浦东改革这个,就是开发开放。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一下子呢打开了整个苏南人的眼界,因此呢也引领整个江苏人打开了眼界,面向世界,面向全球。我觉得这一点呢是具有时代性的,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这一点。第二个,由于眼界开放以后,他们发现我们国内虽然在那个时候探索的,就是乡镇企业搞了十几年吧在进行探索。后来发现我们的工业水平,我们的技术水平,我们的设计水平,造出的产品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基本上出不去。那我们这个差距很大。要走向世界是产品走向世界,产品走向世界呢要有产品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就要有技术资本设备,还有相应的劳动力。而这些东西在我们苏南劳动力具备,土地具备,资本技术设备不具备,那怎么办?就是进行国际化。因此在那个时候,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浦东的开放,苏南人最先抓到了这个先机,就是引进国际企业,因此昆山办开发区或者说张家港办第一个保税区,实际上都是开放,结果都是引进国际资本国际技术的结果。这一点很厉害,这一点呢它是整个的打开了大门。
第二个引进了国际的学习,引进和学习,消化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那么我们和广东不同在哪里呢?我们都讲广东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吧?但是深圳广东的当时引资,它是中央给予特殊的政策和特区政策促成的。那当时呢我们也出口,我们出口换汇,这个美元呢进了我们国家外汇局以后要转成人民币,以后再给你企业,给你地方给你企业。当时,一个美元到在深圳在广东给他兑换的人民币是八块多人民币,兑现给江苏的是四块多。就这么大的差距。因此呢他那个早期的窗口模式成功了,向中国人展示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路径是成功的,广东发展的很快,但是不能国家对所有的外向型经济都进行战略补贴,那这样的补贴呢钱在哪呢国家是补不起,因此呢江苏的模式才具有全国的普遍意义、全国的推广性。因此,江苏的对外开放模式,它具有全国的普遍的示范意义。
主持人:您看我们说苏南模式也好,说刚刚的这个对外开放也好,指的都是苏南,但是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南快北慢这个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困扰我们江苏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难题。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省委在1994年确定了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区域交通,实现苏南苏北的挂靠合作。那我们接下来就重点说一说苏中和苏北。我们会发现这些年尤其是这些年经济增速苏北的经济增速,还有苏中的经济增速,甚至是实现了对于苏南的反超,而且有一些发展的典型,举几个例子,比方说这个徐州经验,它是以内生式的实体经济发展为代表的,还有这个宿迁模式,很多年轻人就更加了解了,它是以新电商为特征的,还有包括像现在的连云港港口经济,它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那我们也注意到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苏北的发展模式其实不是对苏南模式的一种照搬,而是立足自身特点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去年的5月,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曾经指出,苏北不能再做传统老路的跟随者,而是要做发展新路的一个探索者,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路子来做一个重新的审视,那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苏北就不能简单的去复制一下苏南模式?这样不是更简单嘛?苏北的经济的快速崛起又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颢瀚:第一个,从当时的这个发展的阶段性来讲,外向型经济在中国大规模的引入,已经接近于走下坡。因为当时国外像这个南亚东南亚很多国家,它们这个劳动力资源呢比较丰富,土地价格比较便宜,当时呢吸引了就是说欧美国家一大批过剩的资本向那个地方转移。这个时候到我们中国进行投资的外资就相对势头减弱。第二个从苏南到这个苏北,看的是在一个江苏省,实际上有个长江,当时还有早期还有个长江的阻隔,不像现在这么多大桥,这么多通道。那么它本身这样一个空间差,就是成本差,就是率利润差,成本就会增高,运输成本增高,时间就会延长,这个产品从订货到收获到交货,他就会延长,同时呢它的利用率就会降低,就在这里投资利润会降低。
第二个就是说这个区位的差异对它的限制。第三个呢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苏北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它的发展在苏南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的时候,苏北还在前期的后端和中期,基本上在这样一个发展差了一个大的工业化阶段。因此他在接受这些先进技术管理和能力上,实际上还是较苏南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江苏省应该说省委省政府很及时的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当时就明确的提出来苏北苏中不要重复照搬苏南模式,这是一个。第二个在苏北的发展,一方面呢他们各自发挥了自己的特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走出了各自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支持苏中,特别是苏北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资金转移、人才转移、技术转移,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大面积的给它投资,是吧?投入在这些方面,江苏省在人财物、技术科技等等方面连续不断地进行了持续投入。在这个方面是在从区域经济这种级差式、阶梯式的发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上,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上,江苏又创了一个全国之先,又给全国做了榜样。我们知道山东广东都是沿海经济发展前沿的大省,跟我们江苏一样,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梯度差异不平衡,有很发达的地区也有很落后的地区。而到目前为止,解决得最好的就是江苏省。他们两个省都到江苏来做过学习。因此在这个区域协调发展上,在这个方面我们江苏省也给全国作出了一个典型的示范。
进入新世纪,江苏省委明确提出,要把实践中形成的“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素质特征凝聚起来,使之成为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随后,省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三创之星”先进典型系列宣传。从2005年开始,省级媒体每年都通过《三创之星》专栏,对30个左右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各市媒体同期宣传的“三创之星”达1000余名。“三创精神”由此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以“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为动力,积极探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三创”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江苏人民成就改革发展伟业“精”、“气”、“神”的集中凝结,也成为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主持人:其实我们回顾一下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江苏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乡镇企业崛起,这是一个阶段,还有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还有创新驱动这样不同的一些阶段,也相继产生了像张家港精神,幸福江阴精神、华西精神还有苏北精神。那在总结这些改革精神的基础上,江苏正式提出了三创精神,也就是创业创新和创优,并且以此为基础大力推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和谐共生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江苏在经济制度文化方面的又一次的创新。那今天我们如何去解读以三创精神为代表的江苏改革精神?
张颢瀚:现在这个三创精神可以说整个的代表呢他是一个新时代的一个精神!那么19大以后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为未来的长久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我们的民族复兴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的新时代。那么在这里面我们看这个三创精神,它都是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推动意义的。为什么?首先是创业。创业咱们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的城镇化还远远没有解决,现在农村人口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城市的大学生大量的毕业,包括还有各级的技术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创业,始终是在一个国家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因此创业必须优先。创业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生存的基础,它也是我们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
创新呢?我们不光要创业,那我们怎么样开拓市场,怎么样由我们的产品低端走向产品高端,怎么样由我们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个历史性的转变跨越?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啊等等,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创新,这个创新为我们整个的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它提供一个核心的动力,提供新动能,因此这个是重中之重。中心之中心。
这个创优呢,我们知道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价格上不去?一个是技术问题,落到产品本身上是质量问题,我们的产品质量不高,同样的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我们是在低端消费、低价消费,是吧?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经济产业结构,改变我们这个经济特征,是我们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创新是动力,是由动能实现的结果就是要创优创品牌。品牌是什么?有优质的才叫品牌。因此创优是我们整个经济产品产业的一个目标:实现优质。这个优不仅是产品优,而且管理也要优。没有优质的管理,也没有优质的产品。那么这个创优呢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广义的概念,特别是在我们产品创优上,我们提出来,他应该是重点。
因此这个三创它是一个时代的一个需求,也是抓住了这个时代精神的三个精华。同时我们看,从江苏提出来以后,我们国家层面上各个省也在学习,借鉴了我们江苏的三创精神,因此这也是我们三创精神不仅是对江苏的一个贡献,它的一个时代性的意义,同时也对全国的新时代精神,它也有一个很大的贡献。
主持人:刚刚张教授是给我们全方位的解读了这个三创精神,其实我们说现在江苏的经济发展仍旧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比方说对外我们知道国际竞争现在是越来越激烈,那对内呢江苏经济现在是面临着很多的压力,那您认为目前江苏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问题?新一轮的这个改革和创新要想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弯道超车,需要重点在哪些方面去发力?还有就是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对于新时代江苏经济积极应对挑战,成功实现转型,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张颢瀚:我觉得从我们江苏来讲,目前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首先呢应该注意这个自身的优势,来发挥好这些优势,这是我们江苏发展的动力,也算条件。第一个我想是江苏的人才优势,我们江苏在全国也是最早提出来人才支撑战略,最早向海外招聘人才,从目前看,就是列入国家各类人才的这种比例,江苏省都是最高的省之一。第二个,我想就是我们江苏的产业优势。2017年我们的制造业的规模超过17万亿。那么这个总产值呢在全国占到1/4,占到全球的2%。就是江苏这个产业优势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根基,这是第二个优势。第三个,我想就是我们的管理优势,江苏为什么从乡镇企业到引进外向经济,都这么成功。当时外商在全国投资选点的时候,首选的就是江苏苏南地区,当然那整个后来扩展到长三角,这是首选的地区。为什么?就这个地区的整个从基层到省委这个基层级管理都是优质的,服务是优质的。这个优势呢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的重大的支撑。这是第三个优势。第四个就是我们的精神优势,这个精神优势就是你刚才讲的这个四千四万的这个精神,这个三创的精神。应该说它是一个永远的支撑,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长久的动力。它不是一时的,他不是一个时间点,一个历史阶段,它是长久的。
你说下边从哪些方面着力呢?我倒觉得呢第一个就是说我们在追求的目标上,我们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目标,这是一个重点,为什么要这样转?因为习总书记明确提出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就是习总书记提出来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一点呢应该说是一个核心。因此,我们省委前几年就提出来叫聚焦富民,聚焦富民就是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的一个根本体现,这是一个。只有这样老百姓才有发展的动能。他在想,为了谁,为了什么发展?是为了我老百姓发展。我们共产党的利益它就是体现在人民群众利益上。同时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就要改变原来过多的把钱用到投资上,而相应的要提高分配的比重。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因为现在我们知道对外开放,就是说出口的环境受到了大大的障碍,那么我们的内需就成为重要的拉动力,现在内需已经成为第一拉动力,在三驾马车上,已经成为第一拉动力,因此这个改变我觉得着力点,江苏也应该走在前面,我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发展的动力本身,就是如何以投资为主,向创新为主的转变,这个创新为主的转变,就是实现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行动能力的转变。这个转变呢我们省也提出来叫聚力创新。这个聚力创新,就是这样一个动力转变的一个典型的表述。那么应该说,这是第二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三个就是我们创业,特别是创新的主体。我们应该由原来的从农民企业家,从一般的劳动力的所谓的红利,这个作为当时的主要的着力点,应该到什么?应该到科技型复合型的企业家。由农民企业家到像这种科技型复合型的企业家,由一般的人才到复合型战略性的人才的转变。现在人才要发挥他的能力,很多人才他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创新动力。他靠什么?要靠一个科技领袖类的复合型的这样的人去组织,才能有重大的创新。习总书记到江苏视察的时候,专门提到过这个复合型战略性的人才,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呢它是领军型的。这方面(我们)远远不足,因此人才也要向这个方面提升。我们原来重视人力资本就是就是劳动力,由一般的重视劳动力,应该像重视人力资本整个素质的提升,就是全民的整个能够参与劳动的,或者是全民的人叫人力资本,是能够进入劳动的,作为劳动力的,他的素质要大大幅度提升,为什么呢?只有这些人从一般的工人农民变成了有工匠精神的这种工人,我们的竞争力,制造业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制造能力才会提升,对我们原来还不能谈上创造和叫智慧的制造,我们原来就是简单的制造,把它制造出来。
因此这是我们就是这三个方面的提升。我觉得应该做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也是我们未来转变新动能,提升新动能,转换新动力的,我说,根本保证。通过创新改革,实现什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是现在确定的新目标,也是习总书记在19大报告里明确提出了新的目标,我们要从经济大国走向一个经济强国,在世界上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关键是解决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这个高质量的发展,娄勤俭书记在讲话里也明确提出来,就是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要坚持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鼓励创新性探索,强化根本性保障,积极打造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的江苏样本。这个就是娄勤俭书记对我们当前和未来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代表省委,也代表了我们江苏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来落实习总书记的对江苏发展工作的要求。我想大概应该是这样来着力。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今天张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结语】
各位听众,改革开放40年系列人物访谈《行者不惑》节目今天就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嘉宾们在访谈中分享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回首过往,很多嘉宾往往百感交集,慨当以慷,他们吃过苦,受过累,遭遇过质疑,也收获过失败,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始终充满了智慧、自信和勇气。从1978到2018,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向未来的大船,度过无数险滩、渡口,如今才能欣赏到美丽壮阔的风光。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未来如何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继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依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需要把四十年来在改革开放中积淀下来的江苏精神传承下来,让改革和创新的基因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进而将它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指引我们迎难而上,在困境乃至险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并最终开辟出一条新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这里是改革开放40年人物访谈节目——行者不惑,我是美文,我们再见。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