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无锡地面最古老的文物在哪里吗?

2018年12月16日 14:19:19 | 来源:情调无锡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惠山寺山门口的唐、宋经幢已经千年风雨的洗礼

  近日,无锡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通过全身扫描技术接受了“全面体检”。你知道它们在哪里吗?它们就是在惠山寺门口已经静立千年的唐宋石经幢。

  经幢是什么?

  惠山寺山门前默默矗立已有千年的唐、宋石经幢,在2013年升格为“国保”(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首选我们来了解一下,经幢到底是什么?

  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土,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佛经或佛像起初被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后为保持经久不毁,将其刻于石柱之上,因其内容以《陀罗尼经》为主,故称“经幢”。 


惠山寺唐、宋经幢的最早记载见于《邵文庄公惠山记》

  经幢一般被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就建筑学上的意义来说,经幢其实就是一种以“塔”的形式出现,具有宣扬佛教密宗和纪念功能,或者安放舍利、宝藏等的独特艺术建筑。

  惠山寺山门前的唐、宋经幢显然属于功德塔的范畴。

  唐宋石经幢,无锡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

  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据园林文化学者金石声说,就佛教而言,经幢的三个组成部分别代表着“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天主教中的地狱、人间、天堂具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惠山寺山门口唐、宋石经幢便是八角形的塔形建筑,两幢之间相距十公尺,分别由十五块大小不一的湖石组成。


唐经幢

  南侧为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陀罗尼经幢,高6.626公尺。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角隅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珞带,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其上置宝相花图案的圆扁石,上为仰莲瓣和雕饰结跏趺坐佛像的束腰石柱,八位坐佛或双手合十,或垂眉入定,造型稳重端庄,再为八角形宝盖和扁圆石;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又置扁圆石,最上部为宝珠;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幢行作八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白鹿山人李端符书。经千年风雨的侵蚀,刻字几已磨平。


宋经幢

  北侧为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建的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高6.22公尺。宋经幢为仿唐经幢而建,故幢身刻咒形制、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似。所幸宋经幢幢身所刻“大白伞神咒”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经幢的捐建多为一捐一对,像惠山寺这样唐、宋两个朝代经幢并立的情况,在全国现存的经幢中也是极其少见的。

  一千多年来,因风化严重,加之惠山泥沙不断被雨水从山上冲刷而下,日积月累,唐、宋经幢幢基最下部三层已淹埋于地表之下,地面部分也出现了残蚀倾斜的状况。

  1954年冬,惠山街拓宽,整修惠山寺古华山门时,经整理堆积,竖立在今址。1991年,江苏省博物院在对惠山寺唐、宋经幢进行调研之后,对它们进行了防风防腐的保护性维护。“就是把经幢一块块拆下来,编好号,然后在原地抬升复原,座底做混凝土基础,还特别制作了一块碑,记载此次省博物院对经幢曾做过的维护。”金石声透露,这次维护也让后人见证了晚唐时代民间工匠在雕刻、拼接等工序方面的高超技艺,比如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榫铆技术,糯米、生矾的混合粘胶技术,铜垫、铁皮密封技术等等。

  惠山寺的唐、宋经幢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它们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也是研究佛都文化的历史证物。在无锡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有古老经幢的存在。

  矗立千年,见证惠山寺几度兴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一诗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描述的是南朝佛教兴盛、寺庙林立之景。无锡的惠山寺、南禅寺皆为江南名刹,自然是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中。

  惠山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3年),距今已有1580余年,曾列梁溪十大丛林之首,香火鼎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但千余年间,惠山寺也曾数次遭劫,数次重建,但最终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仅存寺门。不过惠山寺依然保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金莲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距今八百多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惠山寺内还有一棵树龄已有六百多年的古银杏,这在无锡市区应该算是最古的一株银杏了。直至2004年,惠山寺才再次得以重修。

  根据文献考证,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惠山寺虽然命运多舛,但这唐、宋经幢与惠山寺仅几步之隔,却犹如人间净土,无论是后来的太平天国战争、日寇,还是“文革”,除却自然的风雨侵蚀,并未遭遇过半点人为损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据推测,这可能与它们建造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佛都在唐朝即经历了鼎盛也经历了炼狱。唐武宗素不喜佛教,而偏爱道教,加之佛教的盛极致使大量财富积聚于寺庙,最终导致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国家财政的吃紧。于是,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下诏灭佛,上演了震惊四方的“会昌法难”,寺庙佛像尽遭拆毁,寺庙内钟磬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铁器等铸成农具。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之下,与佛教紧密关联的经幢如果建在庙里,风险自然是极大的,于是大多便被建在了庙旁或路旁。另外,惠山古华山门外原有一道围墙,唐、宋经幢的位置与这圈围墙几乎贴在一起,极易被人忽略,偏安一隅,少了世俗的关注,却躲过了几度劫数。但唐、宋经幢不是出现在别处,就是出现在惠山寺山门,也见证了惠山寺与惠山古镇历史的悠久。

  其实早在1958年,惠山寺唐、宋经幢就已被列入江苏省文保单位,1982年重新公布确认“省保”。曾有一位国家级考古名家在考察过惠山后,断言“惠山石经幢为江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物,连同宋代金莲桥,都应被纳入国家级文保单位”。

  在多位专家看来,它们也早该被列入“国保”,而不应该如此姗姗来迟。

  2002年,惠山唐、宋石经幢曾经申报国家文物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但由于当时有关方面认为惠山的“国保”太多,认为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应该先于唐、宋经幢进入“国保”而未能进阶。

  事实上,从“国保”评定的原真性、完整性、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来讲,惠山寺唐、宋经幢绝对有这个实力。要知道河北赵州陀罗尼经幢,早在1961年便已被列入“国保”,无锡的唐、宋经幢竟然晚了半个世纪。

  (来源:情调无锡)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