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幼八,今年76岁,1942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日本普通手工业者受关东军的蛊惑,来到中国"开疆扩土",一岁时,中岛幼八跟着父母来到了中国牡丹江。
日本战败后,父亲征兵不归,中岛幼八被中国养父母搭救抚养。在最深的苦难里,养父母用最深的爱与善良养育了他。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也用自己的方式一生感恩、报答着中国。战后70周年之际,他用日中两国语言写下自传《何有此生》,讲述了自己在血脉故乡日本和心灵故乡中国中走过的人生。
【感恩:中国养父母倾注爱与善良】
1943年,一岁的中岛幼八随父母和姐姐来到中国牡丹江宁安县。日本战败后,父亲被征兵不归。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东北雪原上,中岛家刚出生的妹妹夭折了,中岛幼八也饿得皮包骨头,生死难料。产后伤寒的母亲把儿子托付给村里的挑担小贩,请他找户人家收养。
中岛幼八说:“冰天雪地的时候,就把我裹在这个篮子里边挑出去了。正好那个时候,邻居来看热闹来,我妈(养母)在场,她那一看,说把这个孩子要还回去的话,肯定就活不了了。她一句话:这条小命我拉扯,随后她就把我抱回去了。”
养母孙振琴是个不识字的接生婆,在她的观念里,见死不救就是罪过。她和丈夫养活了这个日本孩子,并给他起名陈庆和,小名叫来福。半年后,日本开拓团民等到了回国的机会,但幼八已经不认识自己的生母。双方僵持不下,一直闹到了区政府。
“那个官员让妈站在那边,把我放在中间,看这个孩子跟谁就归谁,是这么断的案,我就跑到我养母的怀抱里去了。”中岛幼八回忆。
【告别:中国母亲唤儿声久在耳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八对日本逐渐产生了好奇,但侵略国的形象始终印在他心里。老师梁志杰告诉他,日本百姓也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希望他能回到日本促进两国的友谊。幼八决定回国,但他不敢告诉养母,直到养母发现了藏在米柜里的海关清单。
“她就说,你要回日本,你就跟妈直说,妈把牛卖了也给你当盘缠。”1958年,中岛幼八返回日本。此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紧张时期,再次通航已是20年后。1966年,他和养母通了最后一次电话。
中岛幼八说:“在话筒里面就喊妈,妈,这么喊,那个时候呢听到我妈在那边也喊来福,来福,喊我小名,声音都嘶哑了。我回到日本以后没见到我妈,再也没见到,但是她最后的声音留在耳朵里边。”
【心声:日本是祖国 中国是故乡】
“(回日本后)我把我的名字干脆改过来了,叫中岛思华,想中国嘛。”尽管日夜思念,中岛幼八和养母此生再也未能相见。渐渐地,幼八也理解了生母:战争的阴影同样伴随了她的一生。
2015年,幼八用日中两国文字写出《何有此生》一书,这一年,他终于回到养母的坟前,“妈、爸,好容易回来了,以后还回来的,多喝点酒吧爸爸,那个时候他给我买糖豆,买酒,看看我写的书。”
“我妈把我养大,救了我一命,所以我写这个书就是为了报答我的养父母,也是报答中国,我感谢中国。”
2018年春天,幼八自费办了一场日本遗孤个人足迹展,展品一度把家里堆得无处下脚。“我的性格原来是很蔫的一个小孩,没有勇气,不敢出头露面,但是现在我什么事情都敢做,雷厉风行的,这也都是我中国妈给留下来的一种影响吧。”作为中国养子的记忆早已融入了中岛幼八的血脉。直到今天,他还在帮助战争遗孤和他们的后代回国,并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一生。“在我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长的是中国人的肉,小的时候是来福想努力做回中岛幼八,现在心里却越来越想念做来福的日子。何有此生,为什么会有自己这一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千多名日本孤儿遗留在中国,收养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超过1万人,尤以受战争侵害最深的东北最多。战争结束后,多数遗孤在中国政府和百姓的帮助下回到了日本。他们多次回中国祭拜感恩,并为中国灾区捐款,筹建希望小学。他们说,日本是祖国,而中国是故乡。
(来源:江苏新闻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