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惨无人道的劫难中,年轻的妈妈露出一丝悲凉的微笑……

2018年12月10日 17:17:2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一张拍摄于81年前的照片

  照片里的人

  都是正在经历那场浩劫的

  妇女和儿童

(在南师大校园内躲避战火的妇女和儿童)

  这三十六张面孔上浮现出了悲伤、绝望、迷惘的种种表情,一位年轻妈妈的面孔上还带着一丝悲凉的微笑。

  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为这种张照片创作编排了MV《生命之歌》,在国际安全区旧址,唱响和平与爱。

  朴素的布衣、洁白的长裙、充满希望的舞蹈和歌声,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们通过这种形式演绎出了这首《生命之歌》。

  参与创作的同学介绍,歌曲和舞蹈的编排灵感,正是起源于校档案馆内的这张照片。

  当他们看到这张照片时,内心无不被这些面孔震撼!

  一张照片浸透了那段岁月里的苦难与希望,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

  《生命之歌》歌词

  作曲:唐建平

  编剧:周可

  度过寒冷的冬天,春回大地,

  度过苦难的岁月,阳光驱散了阴霾,

  黎明终于来临,泪水尽情的流,

  冲去生命的悲伤和屈辱,抚平心灵的伤痛。

  笑容啊,绽放吧,

  听光明的号角已响彻在云霄,

  等待接引的生命,在光明中重生。

  让那和平歌声在蓝天下传颂,

  看那欢快的舞蹈在大地播撒,幸福的欢笑。

  未来与梦想,绽放希望,

  绽放希望!

(南师大随园校区内的明妮•魏特琳女士铜像)

  1937年,时任南京师范大学代理校长魏特琳女士将这里辟为难民营,保护了一万多名中国同胞。魏特琳女士的事迹也被写进了《拉贝日记》。

明妮•魏特琳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分三路扑向南京。由魏特琳任主席的“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12月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到处奸淫掠烧杀。妇女儿童蜂拥而来,南师大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难民收容所。

(明妮•魏特琳在为中国难民服务)

  拉贝在日记中写到:对难民“她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着她们”。中国人把魏特琳称为“活菩萨”。

(难民营里的妇女儿童)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上世纪初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全景)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孙友莲表示,希望通过《生命之歌》MV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让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学生心中,希望广大青年学子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来源:南京零距离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