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锤、小铲、虎头帽、旧烟标……徐州退休教师办了家民俗馆,专收旧物件

2018年12月08日 14:18:17 | 来源:徐州市旅游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线筐纺锤、铁耙小铲、手工绣品、虎头帽、旧烟标、纸币、古陶罐……

  这些生活中难得一见的“老物件”,在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一处农家院里却应有尽有。这里陈列的老物件林林总总至少有上万件,主人是退休教师王如坤。

  这上万件藏品,是岔河中学退休语文教师王如坤四五十年的心血。说起收藏的兴趣,王如坤老人说缘起于他上小学四年级时用的一个压尺。

  “那是我们家里传下来的,红木的压尺,我当时就特别爱惜,觉得是个老物件。因为这个压尺,我开始留意去找文房四宝,像砚台、毛笔等文具。”王如坤说,“小时候没有钱,等到后来当了民办教师,我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只要有时间,就到处去找文房四宝。”

  王如坤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加上本身对邳州民俗感兴趣,工作后,他省吃俭用,用来收藏“老物件”。

  “我收藏的东西,既有像架子床那样的大件,也有很多别人看着不起眼的随手丢弃的小物件,比如说镰刀头、山芋叉子、玉米刨子等等不起眼的农具,我看到后都会收起来保存。”王如坤说,“大概在1985年左右,随着我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我心里就开始萌生出一个想法——我以后不能自己建一个博物馆吗?我以后一定要建一个民俗博物馆!”

  有了这个想法后,王如坤的收藏也越来越用心,收到的东西,他都用心地按系列归纳整理存放,渐渐的,他的藏品从文房四宝扩展到了农具、工匠用具、古陶瓷、古钱币、票据等等,到现在,已有藏品上万件。

  用时一年花费20多万建起民俗馆

  2016年,王如坤利用自家的庭院、房舍,花了20多万元,把家里的房屋重新按照陈列室的规格装修,打展示柜、铺地板、天花板特意用芦苇吊装,还有灯光等等这些内装修,全是王如坤老人自己设计,一共装修出来十多个展室。

  这些展室分别是:农具、工匠用具、伙房、餐厅、书房、客厅、卧室、婚育房、古陶瓷、古钱币、服饰、玩具、票据、度量衡、灯具、冷兵器等。

  “东西最多的要数工匠用具。我收藏的有铁匠、木匠、石匠、剃头匠、缝纫匠、锡匠、银匠、泥水匠、小炉匠(锔匠)、杀猪匠、编扎匠(竹编、条编、草编、秫编、芦苇编等等)、皮匠等等工匠的用具,我这里都有。”王如坤说,“有些工匠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了,这些工匠用具也随之消亡,我收藏的这些用具,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

  为了收藏这些老物件,王如坤这些年从来没有其他嗜好,对吃喝穿都不讲究,更不吸烟赌博;多年来一边教书,一边坚持田间劳作,所有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日常生活,全部用来收藏。

  “我种地也是动脑子去种。我家10亩地,我种了一亩多的菜,种菜收入要高于粮食;剩下的地呢,我就种些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种子呢,我也是专门去买农科所的好种子,产量高还能留作种子用,这样,同样是种地,我的收入就比一般种地高。”王如坤说,“为了收藏,我两个女儿、1个儿子,三个孩子结婚时,我都一分钱没给。当时,家属和孩子们也有怨言,但后来看我钱都花在这上面,又没瞎花,时间久了,我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再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他们渐渐地就理解、支持我了。”

  王如坤的民俗馆,在家人的支持下,已建好两年,他的民俗馆免费开放,在邳州以及周边地带小有名气,不时有当地及外地的观光团前来参观。

  现在,王如坤老人又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征地扩建成规模为50—100亩左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观光园。

  “不光把我们苏北平原特有的农耕文化复原,我还要再现,让前来参观的客人能现场体验到农耕文化的魅力,找寻到消失在时光中的那份情怀和乐趣。”王如坤老人说。

  王如坤老人还是蓝印花布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的蓝印花布展馆,早在2004年成,收藏有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刻板、染缸等等一应俱全。2014年,王如坤著的《邳州民俗》一书,还曾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科普优秀作品奖。

  (来源:都市晨报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