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不惑】之金融的改革 专访人物:陆岷峰

2018年12月07日 16:19:3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这是一个国家在前行的路上,边走边说的故事。

  那些人,在长天大地、远山沧海间,远征跋涉,不休不止。

  这是一个民族在复兴的征途中,且行且吟的诗篇。

  那些人,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抒写崭新时代华章。

  江苏新闻广播、我苏网敬改革开放40年人物访谈——《行者不惑


  《行者不惑之金融的改革 专访人物:陆岷峰

  【人物简介】

  陆岷峰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访谈音频↑↑

  主持人:大家好,您现在收听收看到的是我们江苏新闻广播致敬改革开放40年特别访谈节目“行者不惑”,我是李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财富令世界瞩目,这其中金融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的增长史也是一部经济金融改革史,今天的“行者不惑”,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回望我国金融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感受其间跳动着的改革和创新的音符,更展望未来的蓝图与方向。

  主持人: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岷峰陆教授。

  主持人:陆教授您好。

  陆岷峰:主持人好,这个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节目。

  主持人:过去几十年间,陆教授曾经在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担任过高管,被业内称为拉开城商行联合重组序幕的第一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那么作为我省金融改革的见证人,今天他有什么样的故事要来和我们分享呢?欢迎收听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陆教授啊,我看了您的这个履历表可以说是跟金融密不可分,那么都说我们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会影响他未来的这个发展的方向。那么我想知道当年您从这个大学一毕业之后,第一站就是选择去的银行吗?

  陆岷峰:不是的,我呢是1981年当年考上安徽财经大学,当时成为安徽财贸学院,现在在蚌埠,然后当时的学校的学制是四年。我从三年级的时候呢实际上就开始留校提前工作的,然后毕业以后呢就直接留校,在那里待了三年时间。

  主持人:也就是大学一毕业,其实您是留校工作的?

  陆岷峰:是的。因为我家是淮安金湖人,淮安当时大学生应该说还是非常少的。当时的市长是姜利宽市长,然后因为我是农村人嘛也没什么背景,然后就自己背着个书包,背着当时在学校取得的各种证书,自己是上门去找的。

  主持人:也就说在包分配的年代,你就开始自己去找工作了?

  陆岷峰:是的。当时这个淮安市的,当时叫淮阴市,因为姜市长的夫人呢,是在淮安市建行工作,后知道这个信息以后,就是作为这个人才引进,安排到这个淮安市建行,这一待,就是27年。

  主持人:因为当时大学生少,大家听说有大学生来了都争抢。

  陆岷峰:当时我们这个系统呢,整个淮安市建行系统就是真正的科班出身的本科生,也就是我一个人。建行给我的安排也非常好,首先就是安排到会计科副科长,当年才29岁。在当时的这个年代,有这么高的职位应该是非常少的。

  主持人:好。那您在这个金融业的工作的序幕就拉开了。我们国家的这个金融改革,应该是说从建立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的,1979年以前,好像我们国家就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

  陆岷峰:嗯。

  主持人:后来应该是从1983年开始,我们国家才逐渐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就被我们老百姓称为四大国有银行的?

  陆岷峰:当时的名称呢实际上还不是这样叫的,当时他都有人民这两个字,比如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农业银行,是吧?把这个“人民”的概念基本上都镶嵌在我们四大业银行这个概念当中的。

  主持人:当年的国有银行,我想它的这个业务范围跟我们今天对比,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陆岷峰:它应该是一个过程的。就是伴随着我们这个改革开放 1978年之前,我们国家是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么体现在金融方面,整个的银行就一家,也就是人民银行。因为当时呢就是说完全就是计划经济,供给也是计划,消费也是计划,所以呢,人民银行它实际上在专业上叫“大一统”银行,什么都包揽在里面。但是,它实际上当时没有具体的存款和贷款的业务。因为什么呢?就是说当时老百姓也很穷,也没有很多的存款,所以人民银行和财政呢,它基本上起到一个拨款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当时还没有民营企业这个概念嘛。那么从1978年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时候呢,既有计划经济调节,又有市场经济调节,那么这个时候开始逐步地引用了这个商品经济的概念,开始考虑按照价值规律啊、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啊等等。那么体现在金融方面,陆陆续续的就是工行、农、中、建、交进行恢复性的成立。

  主持人::这也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商业活动频繁了以后,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于这个存款贷款的需求也多起来了,所以这个银行(金融需求),也就要慢慢地恢复发展起来。

  陆岷峰:嗯嗯。

  80年代后期,从“国有专业银行”,到 “国有商业银行”,再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银行的名称频繁变化。深处变革其中,陆岷峰认为,这表明专业银行的时代已经来临,也倒逼着银行开始加快了对自身的改革。

  主持人:那么我想知道,就是当时这些国有银行它有没有这个营收的压力?

  陆岷峰:当时的银行有两个职能,一个方面就是财政职能,另外一方面,它是有这个商业职能。所以,从这个商业性的职能角度来讲,它应该是有一些压力的。比如说,到年底他要这个考虑这个存款的规模啊、贷款的规模啊,支持地方经济的这个力度啊,它实际上是随着我们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国有银行也好,国有专业银行也好,它的这个压力是不断加大的。

  主持人:嗯,所以就是说当时的一些国有银行能感受到的这种压力。我记得当时还有一句话很形象,叫“信贷员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这是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了,但说明信贷工作对对于当时来说好像很牛?

  陆岷峰:是的。它应该这么讲,就是说在传统的这种信贷体制下,它不像我们现在是通过大数据通过计算机模型来实现的。它完完全全是通过这个信贷员的主观的判断,他对企业的了解程度。那么过去流行的就是叫“三级审批”,就是从信贷员到科长到行长审批,后来才有这个“审贷分离”的概念。那么也就是说这笔贷款能不能放,信贷员作为这个信贷投放的第一责任人,他有很大的这种主观上的一个决策权。所以在一笔贷款过程当中,行长呢,实际上是最后他行使一票否决权。为什么有这么个概念呢?应该说,当时呢我们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化过程当中,企业的这种资金的需求特别旺盛。各行行业需要快速发展,当时我们投资拉动整个的经济,所以需要大量的这种信贷投入,那么信贷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对,所以当时很多银行这个做信贷员的工作都是大家抢着要去做的。

  陆岷峰:非常吃香的,是的!

  主持人:那么我们再说到现在,现在也是如此。每逢到这个季度末或者是半年、年终的时候,这个商业银行往往会就是使出十八般武艺,就揽储啊,要要完成这个业绩。那么在80年代后期,随着这个“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争抢这个城市金融业务,这样的这个竞争,在这个四大银行之间就已经开始形成了,那么这个又说明了什么?

  陆岷峰:我刚才讲了,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的加深,商业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当时叫“国有专业银行”,然后叫“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这个概念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专业银行的时候,就是说大家分工很明确。

  主持人:四大银行时有明确分工的?

  陆岷峰:分工很明确。工商银行主要负责成立的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它主要负责乡村的农村金融或者乡镇企业,中国银行它主要负责涉外业务,就是外贸企业的信贷供给,那么基本建设是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来进行负责的,他有分工的。 但是,随着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后,利润目标已经作为四大行经营的一个主要目标。开始提什么呢,这个“国有银行商业化”这个概念。那么利润目标作为商业银行最大的目标以后,那么这几家行必然要扩大地盘,

  主持人:想要突破它们原来的领域?

  陆岷峰:哎,它要扩大地盘,他必然要扩大地盘,所以当时有有这么个词,叫“工行下乡、农行进城、建行破墙、中行上岸”,有这么个概念,它表示了当时的这个竞争的程度是越来越激烈。那么另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说打破这个金融垄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当时大家在理论上都在讨论,工、农、中、建各霸一块,然后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然后它的服务质量上不去,服务效率非常低下,不能满足我们企业的这种市场的需求。所以,这种形成这种竞争,我觉得也是一种市场(改革)的必然结果。

  主持人:这可能是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发生了作用,倒逼着银行开始做自己的改革吧?

  陆岷峰:嗯,倒逼改革的。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引发经济社会的巨大震动。但是,江苏有一只股票,它的出现,比上证所的历史还要早。而陆岷峰,也顺应历史的改革变迁,从国有银行来到了城市商业银行。

  主持人:刚才说银行揽储啊,银行是必须要有利润的,那么贷款也是要按照这个市场来操作,应该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完成了专业银行的商业化、企业化管理。那么与此同时呢,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我记得新闻报道是说,这个交易所的成立,它就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形成,因为这个交易所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在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我不知道当时陆教授您所感受到的是什么?

  陆岷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实际上在这个之前,我们也是一不断地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淮安,当时叫淮阴,它在苏北,当时信息上并不跟上海啊或者南京啊是同步的,它有一个传递的过程。在我从业当中,我们江苏最早的一支股票实际上叫“沂淮铁路股票”。它实际上是在1989年。

  主持人:在这个上海证券交易所之前?

  陆岷峰:对。它也是经过当时淮阴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过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的,是在我们江苏,在全国也是最早的股份制试点之一。那么我记得当时我在那个建行营业部担任副主任,我们当时买这个股票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行政分配的色彩,要求机关工作人员买个100块200块的,当时一百块钱两百两百块钱很贵的啦,很值钱的。但是实际上与这个沂淮铁路股票的同时,还一个什么,叫国库券?

  主持人:对对,我小时候听过这个名词。

  陆岷峰:对吧?有这个概念,那个国库卷也是配着我们的工资发放的,它要求我们银行的员工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啊必须要买这个购物券。但是呢因为当时市场上没有流动,国库券没有流动,沂淮铁路股票也没有流动。上海那边股民的这种金融意识非常强,然后呢就跑到我们淮安那个地方来收国库卷,收沂淮铁路股票。当时沂淮铁路股票卖的时候,比如讲1块钱,可以卖1块1,有的时候到卖到1块5,最高是卖到1块7,很厉害了。

  主持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也有过这个姓社姓资的讨论,我觉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也等于是给大家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说这个资本市场是能够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来服务的。

  陆岷峰:现在实践证明,无论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是深圳交易所,那么这些年发展,为我们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当然我们民营企业也很多的,包括我们现在的银行的这个资本的补充,应该说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但是,如果客观来讲,比较遗憾的是,反正我的身边有很多企业家,很多的个人很成功,也成了这个富翁等等,但是我没有发现哪个是炒股票挣钱的(笑)。

  主持人:那么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也是日益在完善。1997年5月30号,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我们江苏南通市9家信用社组建成立了南通城市合作银行,这是我们江苏首家以设区的市为单位成立的城市合作银行。随后省内的苏州、扬州、无锡、淮安等地也陆续组建成立了这个城市商业银行。所以,陆教授我注意到,您的身份在这时候再次出现了转变,您从国有银行转到了城市商业银行,那么是什么促使了这个这次的转变?

  陆岷峰:这次转变,准确地讲完全是一个组织的安排。因为我是96年到省建行,98年回淮安市建行担任副行长三年时间,之前呢,我还在淮安市建行担任营业部主任、国际部总经理,应该说在当时的业界里相对还是相对比较认可,因为毕竟有一个学历,然后又有这么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淮安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淮安市城市信用合作社。它是全国第105家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是比较迟的。

  主持人:淮安的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在什么时候?

  陆岷峰:2001年。当时就是淮安市商业银行它必须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来进行设计,后来要选这个主要负责人,最后是选了我过去的,所以,完全是一个组织上的安排。

  主持人:也是很慎重的安排。

  陆岷峰:客观来讲,你讲得非常对。就是说因为建设银行(总行长)当时是王岐山,那个时候他是我们行长了,你看建设银行发展的非常快,那时候毕竟叫国有银行。实事求是讲,从淮安市建行到这个淮安市商业银行的时候,之前我们对信用社这个概念基本上是不是一个金融档次的。

  主持人:就是在业内来看也感觉好像是掉了一(层)次,是不是?

  陆岷峰:哎,当时淮安的总存款,淮安市建行已排到第二,那么信用社它也就是17个亿的存款,规模很小,所以当时说从米箩里跳到糠箩去了。

  主持人:这个感受是什么样的?从大银行到小银行。

  陆岷峰:是的是的。当时我想应该是两个主导因素。第一个,作为我本人来讲,就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应该说都是组织培养的,把你安排了过去,是对你一种信任。另外一个呢,当时建行嘛毕竟是副行长,叫副处,那么到那边嘛转正了叫正处,所以那个(笑声)这一待就是十几年了。

  主持人: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它是根植地方的,在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呢,也为地方民营经济还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做出了贡献的。那么当年的陆行长,您管辖的这个范围内,能不能给我们回忆一下您印象最深的一笔贷款是什么?

  陆岷峰:我印象最深的一笔贷款,在我从业经历当中的第一笔贷款,实际上应该是还是在建设银行。我记得当时1991年,江苏食品工业学校,当时全国还没有开始考虑对这个学校贷款投放的有关的银行方面的文件。这个学校是中专,这个学校已经逐步的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开始收费招生,但是它没有教学楼。后来为了扩大这个教学楼,后来给他50万块钱。把这个学校就是可以保留下来,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大专院校了。

  主持人:当时没有当年的这笔50万,这个学校也许可能就建不起来了。

  陆岷峰:嗯。然后呢到了淮安市商业银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叫“老板”,才流行这个概念,我就在营业大厅单独设立了“老板专柜”,专门为那些个体户提供小额贷款。我们当时有38个网点,就是把一张地图找过来,然后以38个网点为中心,画一个圈,那么由这个支行行长带领客户经理,当时还不叫客户经理,叫信贷员,挨家挨户扫街扫门,一家一家的进行信息登记。我们记得当时用call机bb,不像现在“大哥大”那么方便,微信啊什么的,登记上去,只要他们有这方面的信贷需求,我们就给他主动的提供。

  主持人:当时信贷员上门去做这个业务的时候,这些店里的老板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陆岷峰:他们非常感谢,所以我们当时的广告语,叫“淮安市商业银行,市民自己的银行,要帮忙,找商行”,这都是我们当时的广告语。 所以我觉得,这个城市商业银行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广大市民”。我去的时候是淮安市金融机构当中最小的一个行,2006年的时候,我们的存款、贷款市场份额是在淮安排第一,超过了工、农、建,每年超一个行。

  主持人:领导说用人用对了(笑声)?

  陆岷峰:应该说自己做了一些努力,更主要的还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当然,城商行它有自己的灵活性,决策链短,速度快,我们内部也有一个适当的竞争,服务质量相对比较高,所以确实积聚了相当规模的我们的基本客户。而这个基本客户当中,我们中小微企业起了最主要的一个主力军作用。

  相比其他领域,金融改革面临的困难更大更多。2002年,陆岷峰提出组建淮海银行的构想,这在当时的银行界,可谓石破天惊,他也因此被国内金融界称为“拉开城商行联合重组序幕的第一人”。

  主持人:刚才说到是您在这个淮安商业银行工作了六年,应该说在这六年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单一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刚才您提到的平均资产规模小、地区分割严重等等问题,所以江苏省政府就开始酝酿省内的十家商业银行的重组。 我们注意到,2002年您在淮海经济区城商行论坛上就提出组建淮海银行的战略构想,当时是在国内外媒体,包括这个监管部门当中都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后来您也因此被称为“拉开城商行联合重组序幕的第一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陆岷峰:我2001年到淮安市商业银行以后,在发展过程当中明显感到什么?就是说单个城市商业银行,它规模很小、人才很少,形不成规模效应,就是没有很高端的或者优秀的人才到你集聚到你这个银行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你的科技投入,你一个系统,你当时十几个亿的规模,然后你说是要投资500万、1000万来搞这个计算机系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后呢,你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又依托外面的这种信息科技公司来做,那么它一旦上了这个系统以后,你完全受制于这些公司的这种发展甚至服务等等。然后呢,我们淮海经济区十几家城市商银行信用社,我们每年有一个论坛,就是大家聚一次淮海经济区,包括山东啊河南啊江苏啊安徽啊,因为这个淮海经济区,它从历史上到现实当中,它实际上就是除了行政区域以外,客观上存在一个经济金融之间的关联性。后来我觉得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出路应该是走这个抱团取暖,应该是逐步走向联合、重组,应该是提高它的这种集中度,所以我们当时就提出这个淮河银行这个概念。当然,后来淮海银行虽然没有成立,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一点都不遗憾,为什么?就是说在这个之前确实没有人提过城商行联合重组的问题。当时我们那个实际上完全是一个纸上谈兵,完全是一个战略构想。但是我们监管部门,包括当时还没有银监会嘛,当时是人民银行,非常重视,然后中央电视台二台还特地把这消息在二台上播放。人家后来问,哎呀陆岷峰啊,你这个上中央电视二台花了多少钱?我说没花钱,是人家找我们来的。但是,这个概念的提出,确实反映了我们城商行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导向。

  主持人:就是说淮海银行,虽然只停留在一个构想阶段,但是另外一个银行重组实现了。2007年1月24号,江苏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那么这个模式在国内是属于城商行重组的第二个案例,被称作“江苏模式”。那么据我所知,陆教授当时你也是直接参加了当年的这个重组工作的,那么这个重组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陆岷峰:江苏银行的重组呢,实际上在理论上应该说是有些争议的,包括就是到目前有一些地方单位政府也是有些看法的,这个我觉得也很正常。他们主要是从否定这个牌照的角度,它认为我们当时江苏是十家(银行)牌照,然后就变成一家牌照了,牌照资源损失了。第二个,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地方政府原来可以直接调控的这个金融手段受到制约了,应该说这个两个依据。但是从专业的角度,以及作为一个从业经历的角度来判断呢,我觉得成立江苏银行是我们省委省政府应该说是非常科学的一个重大决策。现在江苏银行总集团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85万亿,在全国134家城商行当中,仅次于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在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当中,应该是排第九第十这个概念。我觉得从规模这个角度来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什么?第一个,我觉得江苏银行成立以后,实现了整体的高质量的一个发展。现在江苏银行的整个不良资产率只有百分之一点点,很低很低了。我记得当时在合并重组之前、清查核资以后,整个的不良资产大概有50几个亿。后来通过债权的打包、转让,然后逐年逐年消化掉。然后像现在江苏银行一年的利润都是128个亿的净利润,而且每年还消化几十个亿的不良资产。我觉得首先就解决了一个地方金融风险问题,这个非常重要。

  主持人:这也是响应中央和省里的号召的。

  陆岷峰:当时成立商业银行的时候,是为了化解信用社的风险。后来成立江苏银行的时候,实际上化解了过去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第二个呢,确确实实支持了地方经济,力度加大。就是说过去的城市商业,因为它有的注册资本就一个亿,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单户贷款,只能实收资本的10%,那么它一个亿他就只能租个1000万,而现在江苏银行可以租了100多个亿,就是说一些大中型企业都可以进行介入了。江苏银行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我们总的贷款接近20%左右,在全国是最高的包括长江经济带啊,国家这个沿海大开发啊,这些国家战略、区域战略,江苏银行都有介入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十八大以来,中央和我们江苏省都提出了很多新的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江苏银行每一个都是紧贴上去的?

  陆岷峰:它都紧跟着省委省政府的这种战略目标嘛,就是他的支持力度是加大的。第三个,我觉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它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就是说,过去的城商行,它整个的科技投入很少,我们现在江苏银行呢它的科技投入规模非常大,包括应用到金融科技,我们的这个科技人才占整个员工的4%。所以江苏银行对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在全国城商行当中也是排第一第二的。

  普惠金融的出现,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传统金融业发生了哪些变化?金融改革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主持人:近几年啊我们注意到有一个词,叫普惠金融,在咱们这个业内提的比较多。那这个普惠金融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陆岷峰:普惠金融呢,有很多同志就把它简单理解成就是小微企业贷款。实际上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三个大的内容,一个是要支持,通过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第二个是要支持这个农村金融,第三个就是要服务弱势群体。而这个普惠金融和其他类别的金融相比,最大的矛盾是社会性和商业性的矛盾。因为商业银行它是强调利润的,而普惠金融它实际上更多的是强调社会效益,强调社会价值,强调对社会的贡献。

  主持人:对,你比方说像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支付宝用得特别多,就是我可能不一定要到银行去买理财产品,我在我的支付宝上点一点也可以去理个财。

  陆岷峰:我曾经讲过,就是说在传统的金融体制下,包括我们过去无论是国有专业银行、国有银行,或者说后来的商业银行啊,在这个金融科技之前,将解决小微企业服务,将彻底解决普惠金融,这个是伪命题,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都生存不了,还做什么普惠金融呢?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融科技发展以后,支付宝出现以后,我们过去的银行理财要3万块钱门槛,现在你1元钱都可以理财了,对吧?你随时可以理财,你的价值随时的都可以增值啊,对吧?所以中国的普惠金融的面,在不断得增大。

  主持人:金融服务的这个门槛也在逐渐地降低。

  陆岷峰:在降低,所以包括过去农村,农民他哪里有什么金融服务啊,他根本就没有一个信用社,一个镇里一个村里根本没有。但是现在移动金融发展了以后,我们的农民兄弟啊,在家里,是吧,也会买卖理财产品,它如果专业的,他也可以炒炒股是吧?所以它这种普惠金融服务面在不断地扩展。

  主持人:是的 。所以刚才我们讲到这个普惠金融的时候,又不得不联想到现在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应该说最近几年来,随着这个互联网金融和这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给我们这个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增添了新的内容。那么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们传统的金融业是不是带来了一些触动?或者说是冲击?

  陆岷峰:互联网金融呢,实际上还是要把概念弄明白。因为我现在还兼任“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因为工作关系,所以也接触到很多的方方面面的各个阶层的人。他们对这个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就是,互联网金融就是P to P,而P to P,就是跑路(笑)。

  主持人:那这个好像是不对的?

  陆岷峰:不对的。它实际上有一个准确的内涵。互联网金融它包括了互联网众筹、互联网支付、P to P、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资金、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小贷,它有七大业态。第二个就是说意见比较多的,究竟是“金融加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加金融”?这个互联网金融,从金融科技公司来讲,它实际上它是利用技术来涉足金融业务。像支付宝这种类型的,对吧?然后呢,金融互联网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传统的金融持牌机构,它在传统的金融业务过程当中,运用互联网手段,来设计金融产品。它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但是侧重点不一样。那么我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它们首先应该是补充。

  主持人:谁是谁的补充?

  陆岷峰:互联网金融首先是传统金融的补充。为什么?你比如说讲P to P。P to P到目前的余额大概还有1万亿,但是它这个规模,只相当于我们银行260万亿的总资产规模来讲,相当于260分之一,它哪个冲击哪个?只能算是补充。确确实实,就是说互联网金融补充了传统金融很多业务做不到的地方。比如说人理财问题,1块钱2块钱也可以理财,对吧?它这种客户,包括像支付宝,很方便的。过去我们要到银行去转个帐,那很麻烦的,我们现在基本不到银行去了。

  主持人:手机转账,出门也不带钱包了。

  陆岷峰:对,所以我理解它首先应该是补充。它虽然量很大,但是呢它在整个的计算量当中应该是占5%,它不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结算的主渠道的作用。第二个呢我觉得是替代。现在银行业务,我看了有关统计资料,就是说电子化的这种替代率已经到了77%。就是很多的业务,我们不需要到柜面去做了。第三个呢,我理解是互相促进。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许我们传统金融的改革、创新、服务的速度还会慢一点。这个互联网金融不能替代传统金融,但是它的发展,应该说是在传统金融的屁股上深深的戳了一锥子,把它刺痛了。所以传统金融现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速度、发展物联网金融,发展金融科技的力度非常大。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观点,是说金融改革是一种配套性的改革,是服务于中国实体经济改革,我不知道陆教授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陆岷峰:这个观念我是很赞同的。为什么?就是从这个金融的本源,它是因实体经济而生,可以说没有实体经济的需求,也就没有金融的必要第二个,从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关系来看,应该说经济决定金融,经济体制应该包括了金融体制。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发生了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改革必须要相应的进行配套。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说,确确实实在我们前几年,我们的金融在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更多地瞄准了这个利润目标,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原来的轨迹,出现了这个金融系统的资金的空转。我们中央我们国务院包括我们监管部门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以后呢,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使这个金融及时的回归了本源。

  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金融改革开放之路?江苏金融人正奋力书写着自己的时代答卷!

  主持人: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那么这之后我们金融怎么样来提供和我们这个经济转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这也就是一个时代命题了。

  陆岷峰:是的。应该说从前年年底,我们国家的监管部门,特别是对银行实行了强监管、严监管,包括人民银行总行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这种表外业务的考核。因为我这几年一直负责全国城商行的这个发展报告的牵头撰写这项工作。从这个有关数据来看,我们去年一年全国城商行在整个的资产变化机构当中,已经体现了监管部门的这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它一个就是说,信贷资产占银行整个资产的比重在上升,而前几年是非信贷资产,占整个总资产的比重上升。信贷资产,主要是支持实体经济的这些贷款的提升,它是实实在在的在变化。 所以我觉得,国家目前实行的这个监控政策一定要持续下去,银行呢也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我们的金融的改革,一定要围绕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来提升我们的效率,这才是我们金融未来成长之路。

  主持人:在这个金融市场化改革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互联网金融,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了,所以我想请问这个陆教授,您认为从这个监管的层面来看,我们要如何面对?怎么样来健全这个制度管理和政策配套?

  陆岷峰:十九大以来呢,我们有个判断,那在这个之前我们判断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国家最大的风险,认为是国民经济也就是GDP增长的风险。我们GDP增长最快的时候两位数14点几。后来又保8争9,保7争8,都有这些概念。他认为就是说这个GDP增长速度下降一个百分点,会影响多少人多少人的就业。十九大以后,我觉得党中央也是非常伟大的了,及时地判断了我们当前的风险,认为是金融风险包括这个互联网金融风险。最近跑路啊等等什么的,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国家及时采取这些措施,提出了这种“严监管、强监管”这么一个大的思路。另外呢就是说对这个监管的体制也进行了改革。过去是“一行三会”,现在是“一委一行两会”。我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我觉得一个就是说可能要理一理这个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第一个,金融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但是金融还有一句话,就是金融如果没有创新,它是没办法来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它是很难以适应实体经济服务这么一个需求的。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了金融不创新,它没有出路的我们的产品只有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做到更好的服务。但是呢,金融创新它也要有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我们监管部门要跟他划定一个相应的界限,到底能创造什么程度?到底能不能把风险控制住?过度的创新,那必然是有金融风险。过分的保守,那就适应不了实体经济需求。监管同样是这个道理,你过度的监管,金融是一管就死掉了,你完全放任自流,那金融又乱掉了。所以说,这个金融创新的力度和监管的力度,这个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一个把控。

  主持人:这也是到了考验我们金融管理部门的智慧,以及他这个拿捏尺寸的时候。

  陆岷峰:对的。第二个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在这个监管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这个监管的对象进行分类。第一个呢我认为就是涉及到广大老百姓利益的事,涉众型的金融,一定是前置审批。至于比如讲你业务流程的优化、服务设施的改善、服务手段的变化啊,我觉得这个完全可以放开来监管。未来从监管来讲,监管手段它必须跟上。就是说我们过去讲你抓小偷,你必须自己比小偷更厉害,抓贼要比贼更厉害,你监管部门必须比那些监控的对象,应该更有手段更有水平。我认为目前最普及的就是要加大监管的科技投入,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解决这些问题,是吧?另外一个,我还是比较主张这个集中监管、统一监管、全覆盖监管、主动监管。同时要对未来的这种风险要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期和判断。我们不能等到风险出现以后去救火。

  主持人:好的,陆教授。我们这档访谈节目叫“行者不惑”,那么回顾改革开放这40年,陆教授您既是践行者也是一个瞭望者。那么我想请您这个再回望一下,从业这么多年,您的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陆岷峰:成就感呢确实是有的。因为你看我的工作经历,改革开放40年,我经历了30年的工作空间。我对我自己的评价,我毕竟有过独立的主持过一个实体过千人、管理过百亿资产的这么一个高管经历,应该是很有成就感。第二个呢,我虽然不是一个专职的教师、教授,但是我有几十个研究生拼搏在各个行业,他们很有成功,我也很有成就感。第三个,我虽然不是一个专职的理论工作者,但是我这30年来,一直坚持对理论进行研究,所以我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一千多篇,出版过23本专著。然后呢,我虽然这些努力,组织上给予我的也很多,我也非常满足比如讲我也是江苏省劳动模范啊,然后在十几个大学兼教授,我觉得自己很充实,成就感也有,幸福感也有,每天非常开心。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个改革开放,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我们农村的小孩转变成一个金融高管,然后自己的成长呢,也非常感谢党啊感谢组织啊感谢同事啊这么多年的关心和培养。

  主持人:所以陆教授您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人。刚才陆教授点出了这么多人生的成绩单,那么每一步,其实也都是我们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小小的进步的反映。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陆教授既推动了在他从事的金融行业内,推动了金融改革,在他从事教师的这个过程中又培养了很多金融人才,而且还留下了很多的金融理论,所以我们也向陆教授致敬。 

  主持人:回顾我们改革开放的这40年,中国金融改革砥砺奋进,昂扬向前,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那么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稳定发展?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金融改革开放之路?这是我们金融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也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期待着,我们也坚信着,未来会更好!再次感谢陆教授,也特别感谢听众朋友和大蓝鲸网友对我们这档节目的收听和收看,我们下一期《行者不惑》,再见!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