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一幅姑苏城西文化繁华图

2018年12月05日 17:23:21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真山真水之间,一个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总投资34亿元的“苏绣小镇”,助推苏绣从“苏绣制造”向“苏绣创造”跨越;生在苏州、长在江南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向全世界弘扬民族音乐,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根据规划,将按照500米服务半径,打造能够覆盖所有居住社区、城乡一体的10分钟公共文化圈……

引力播

  在近期颁布的人才新政中,苏州高新区又打出了建区以来的“史上最强组合拳”:启动实施区文化人才计划,5年内将引进10名文化特聘人才,选拔培育10名文化领军人才、20名文化重点人才和40名文化青年拔尖人才,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的资助和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优秀文化人才团队也给予相应扶持。

  从制度改革入手,关注群众需求,高新区不断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一批高起点规划的文化建设崭露头角,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特色文化活动达上千场,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强区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绘制着全新的姑苏城西文化繁华图。

  在11月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幅12.5米长、4.7米高,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率200人团队奋战100天完成的大型原创巨幅苏绣《玉兰飘香》,锁住了世界的目光。累计绣制约一亿两千万针的《玉兰飘香》,不仅成为苏绣乃至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一个经典案例,更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中国文化和中国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这块民族瑰宝,正日益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引力播

  就在前不久,中国刺绣艺术中青年高级人才研修班在苏州高新区举行。经过8天的学习,50多位来自汉、羌、蒙古、裕固、朝鲜5个民族的刺绣艺人拿到结业证书。全国杰出刺绣艺术家、各地区刺绣领军人物与苏州本土刺绣艺术家齐聚一堂展开交流,为新时代刺绣作品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增添动力。

  一大批刺绣人才的薪火相继,“绣”出了区域文化发展的底气与自信。

  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的镇湖,不仅苏绣人才济济,更形成了完整的苏绣产业链。这里现有高级工艺美术师74名,绣娘8000多人,还有4000多人从事刺绣设计、创作、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的花线、装潢、运输等行业,围绕苏绣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街道总人口的67%以上。

  为进一步深度挖掘、保护和发扬镇湖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苏绣小镇”应运而生。

  这个2017年入围我省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的“苏绣小镇”,今年在省发改委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镇考核中获得第一。位于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规划面积为3.8平方公里,计划三年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产业类投资比重达到70%以上,小镇将沿着产品发展轴、产业创新轴两条轴线发展推进,创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从“苏绣制造”到“苏绣创造”的跨越。

  根据规划,小镇将完成“一厅(小镇客厅)”“一街(绣品街)”“一中心(镇湖商业中心)”“一坊(大师工作坊)”“一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小镇建成后,还将与周边景点形成联动,预计三年内旅游人次将达400万,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口6.2万人。

  文化创新擦亮文化名片,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加紧建设

  11月6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迎来了周岁生日。短短一年,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团队,将中华民族音乐之交响奏响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祖国大地,更走出国门,在苏州市与波特兰市结为友好城市30周年之际,奏响美国州立大学林肯音乐厅,展现中华民乐交响的“中国气派”,用音符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表达中国文化自信。

引力播

  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乐团获“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贡献奖”。今年年底,乐团将登上国家大剧院,在“致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上奏响《风雅颂之交响》首演。明年,乐团还将赴欧洲德国、比利时、瑞士、匈牙利等9个国家13个城市进行巡演。

  将高雅艺术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自成立以来,乐团相继举办了6套中型音乐会,32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在苏州市中心及高新区7个乡镇板块开展共20场演出。

  擦亮标识性文化名片,让文化“符号”成为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高新区还通过加快狮山广场、运河风光带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还山于民,打造“苏州城市会客厅”。在不久的将来,狮子山下将成为苏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山环水抱的“大山水空间”周边,将建起剧场、科技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城市市民活动的丰富性与山水风景完美融合为一体。正在苏州科技城新建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及其配套设施人才公寓,将成为苏州西部又一座文化地标。

  今年,总投资12亿元的“京杭大运河堤防加固暨运河风光带建设”启动,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沿线,将围绕“自然历史·民生民俗”“创意休闲·人文风情”“商业文化·城市名片”“历史文明·艺术风雅”“工业文明·潮流文化”五大篇章,重塑运河沿线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让千年运河再次焕发新的生机。工程将修复运河沿线破损驳岸,规划整改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调整建筑外立面,建设文化廊带和慢行系统。工程规划定位为沿运河建设“精彩三带”,即:生态景观风光带、健康生活带、历史文化带,将大运河从“城市的背面”、污水厂等基础设施集中的区域,转变为黄金水岸与旅游高地,预计2020年完成。

  在位于高新区西部的高新区文体中心,不仅搭建了湖上书舟、合方书坊等特色项目,还举办了WESG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会亚太区中国总决赛、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赛、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CBA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诸多国内外知名文体活动。这里正打造一个开放共融的公共空间,将艺术、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用创意对接起来,引领着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

  有着苏州高新区标识的文化名片正逐一亮相,不断提升着区域文化软实力,彰显城市文化内涵。

  500米服务半径,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圈

  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新区相继发布了《苏州高新区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5个文件,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引力播

  今年年初,在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2017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示范项目评选中,高新区制定的《苏州高新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功入选创新示范项目。根据规划,苏州高新区将按照500米服务半径,打造能够覆盖所有居住社区、城乡一体的10分钟公共文化圈。

  为此,苏州高新区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对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同时,完善区图书馆、文化馆服务体系,制定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2017年,全区展演展示、公益讲座近1400场次,同比增长30%;数字电影、评弹书场、戏剧活动近4000场次,同比增长33%。把演出送到“家门口”,使受益群众数量大大增加。

  在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规定动作”的同时,高新区也在逐步强化“自选”特色新模式,打造一村、社区一特色品牌。

  在浒墅关文创家园开设席草文化馆,展示草编制品、草编农具、席草成草全过程等,激励工匠们重振“关席”雄风。在枫桥街道与苏州科技城大院大所中试点开展“文化零距离”工程,探索文化网格管理机制;筹建全市首家区级少儿特色图书馆和城市文化客厅,打通基层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至2020年,全区将基本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布点文化设施,高新区最终将形成“两核、两带、两片、三级多点”的文化设施布局结构。根据布局,“两核”指“狮山现代文化核”和“科技城科技文化核”;“两带”指大运河世界遗产文化带和环太湖运动休闲文化带;“两片”指东渚镇湖工艺美术文化片和阳山生态休闲文化片;“三级多点”指服务于不同范围、不同人群的各级、各类文化设施点。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动力。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真山真水之间,高新区正以高涨的创新激情和文化热情,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强区,绘制一幅全新的姑苏文化繁华图。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