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南城一景。
11月,叠港公路南延工程进入路灯安装、绿化施工阶段,新建的岷江路(南京路至丝绸路段)年底实现通车,北部新城区域的中海路、红海路和宏伟路北延“两横一纵”道路工程,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有序展开……今年以来,海门城建项目接连不断,城乡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海门从一个小县城起步,经历1995年的老城改造,210天建成一个新城,开启了海门城镇化建设的新征程;2006年,海门按照中等城市建设目标,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海门城市长高了。近3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加快城市转型为目标,实施的南城、老城、北城协调推进战略,更是扩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配套,提升了城市品质。海门实现了由传统县城向现代城市、枢纽城市的转变。40年来,海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的1.84平方公里拓展到2017年的28.8平方公里,扩大了15倍。城镇化率达到61%,比2005年提升了19.3个百分点。
北部新城全面启动。北靠G40沪陕高速、东至瑞江路、南临海门河、西接江海路的区域,被称为北城区核心区,约有8.7平方公里。随着S336快速通道横贯、宁启铁路二期开通、海门火车站建设、北沿江高铁筹建等,这里将成为海门乃至沿江城市带上的一个交通枢纽。更因这片土地与海门中城、南城紧密相连,成为海门城市不可分割的一片热土。2016年7月26日,海门市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首次把北部新城建设写进报告,按照“创新南城、宜居老城、北部新城”的功能布局,进一步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今年4月北部新城区10个城建项目集中开工,分别为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红海中路建设工程、宏伟路北延工程、长江路北延工程、北海路跨圩角河桥梁工程、宁启铁路海门火车站站房工程、红海嘉园安置房建设工程、都市五星西区安置房建设工程、森林公园绿地项目以及北部新城二期征收搬迁工程。目前,北部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进行。
40年来,尤其是近3年来,海门十分注重百姓在城建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大力度对主城区部分区域、道路以及老小区的提升改造,让老城区更加宜居。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对原市政府区域、体育场周边进行改造。目前,原市政府区域改造已经实质性启动,将打造集开放式屋顶空中步道及各年龄层活动场地、书店、篮球综合馆、游泳馆、健身房、运动乐园及地下智能停车库配套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城市体育文化综合体。江海路快速化改造前期工作今年已启动,改造后将大大增强城区车辆单位时间内的通行量,改善城区出行环境。坚持“轻重缓急”原则,每年均投入千万元对老小区进行改造,做到改造一片、成型一片、移交一片,改善了老小区居住环境。今年又对光明路小区、复三新村片区、(下转6版) (上接1版)日新新村片区、狮山新村片区等近10个老小区进行管网改造、道路修复、绿化补植、停车位改建等。
城市建设道路先行,近年来,海门按照规划体系不断推进,快速实施新城区路桥建设,先后建成了张謇大道、北京路、南京路,完成了江海路南延、长江路南延、珠江路南延、嘉陵江路南延、浦江路南延工程建设。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又新建岷江路(上海路至红海路)工程,今年底,岷江路(南京路至丝绸路)实现通车。全路段工程竣工后,成为城区又一条南北走向主干道,不仅方便了道路两侧居民和单位车辆的出行,也分流了海兴路、富江路等道路的车流,缓解了交通压力。目前城区已基本形成“八横八纵”路网格局。
新老城区绿化景观工程迅速增多,城市变得越来越美。近3年来,海门通过兴建公园、沿路造绿、依河布绿、拆违添绿等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城市园林水平。日前,位于城区十三号横河两侧、总建设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东海绿廊全面建成,为周边居民打造了家门口的亲水景观。圩角河分段景观改造已初现成果,将成为靓丽风景线。目前,青溪园工程、东方绿园等工程有加速推进。据悉,近3年里,我市实施的绿化景观工程有50多个。
城市高楼林立,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海门从节约集约用地出发,在房地产开发方面迅速从传统的多层住宅建设转为小高层及高层住宅建设,并吸引了众多如万科、绿地、碧桂园、保利等高端开发商前来投资建设。安置房小区的建设也逐渐向高层住宅方向转变,目前城区的高层住宅最高层次达到31层。
(来源:海门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