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枕河而居”是苏州人绝美的水乡记忆。
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的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已启动两年,如今这条“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流迎来收尾,即将在明年5月“复生”。
小河“复生”之路
在平江路中张家巷交叉口,部分路段搭起了临时围墙,围墙沿着中张家巷一直向东延伸。
围墙内,小河雏形初现,白云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远处的小桥伫立着,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是一条路。
记者注意到,围墙上贴着的中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概况介绍,这条河将在年底“复生”。
“说是年底,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我们也希望曾经熟悉的中张家巷河能早日回来。”沿河而居的一位阿婆告诉记者,恢复工作反反复复,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
随后,看苏州记者致电苏州水利局河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获悉,整条中张家巷河有望在消失逾半个世纪后重现世间的时间可能要到明年的5月份。
苏州水利局河道管理处规计科科长俞峰介绍说,中张家巷河曾是苏州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东西走向,东边连着护城河,西边连着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平江河,三条河呈“工”字形。2012年底,仓街以东段200米河道恢复工程已经完工;2017年 2月,余下的400米河道恢复工程由平江路口的南张家桥开始施工,逐步向东侧推进到仓街。
作为苏州古城内首个实施的河道恢复工程,复挖中张家巷河克服了重重困难。“仅仅是寻找重修驳岸所使用的老石头———‘金山长条石’,就已花去我们大量的精力。” 采访中,一位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坦言,恢复工程比想象中难,河道旁的民房,地下管线,狭窄的街巷都加大了施工的难度。
老苏州半个世纪的期盼
靠近仓街的中张家巷河,机器轰隆隆作响,打破了巷子的宁静。
沿河的老苏州,时不时向围墙里探探头,看看工程的进度。
“河里承载着太多儿时的美好,水清的可以淘米洗菜,摸鱼嬉戏,还有往来的船只卖西瓜。”今年66岁的程德全回忆起中张家巷河,神情里透着幸福。
程德全说,岁月更迭,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但那份水乡独有的悠闲雅致始终难忘。如今河道恢复,虽然不能回到小时候,但恢复后环境会得到改善。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中张家巷河复挖工程总投资1760万元,以上世纪50年代的地图为蓝本,开挖、修驳岸、架河桥、基坑支护、周边绿化……再在中张家巷河与护城河交界处建1座防洪泵闸。恢复后的河道宽约6米、深约5米。工程将按照“河街并行”的空间格局、“精巧雅致”的景观构筑、“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曲径通幽”的江南水巷等要求,尽量做到原样修复。
“中张家巷河贯通后,连通平江河,沿线有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如果能开通水上巴士,能让游客更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的风景。”原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说,恢复中张家巷河体现了整个苏州对传承水文化的重视。
中张家巷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古城河道的变迁史,同样对应着平江历史街区内大小干支流的兴衰史,中张家巷河的命运之线也清晰可见。
在宋代《平江图》中,跨南张家巷桥有一小段河道存在。
到了明朝,由于五大粮仓移建于此,平江历史街区内多条横支河河道延长。其中,新挖南张家巷桥向东延伸一段,共248.8米。明末《苏州府城内河水道图》中也明确显示,这条横支河经南张家巷桥、虹桥与东内城河联通。
这一格局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没有改变。在清乾隆《姑苏城图》苏州城内水道分布示意图中,中张家巷河经张公桥(南张家巷桥)、西桥、东桥、虹桥,沟通东城墙内城河。
直到建国初期,填河浪潮掀起,中张家巷河未能幸免。1958年,苏州共出动十余万人次,集中填平河道15条。中张家巷河因修筑道路之故被填没,长度约550米。
“仓街以东到中张家巷河中段是1959年填埋的,我那时13岁,印象很深刻。” 程德全说, 大人们挑着箩筐,去东边的内城河城墙那边运土,合众人之力,几个月的时间就把河给填平了。
如今,在多方推动下,消失失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张家巷河将全面恢复,重现枕河人家的浓郁水乡风貌。
来源:看苏州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