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胆固醇管理·2018)”知识共享会在南京市中兴通讯南京研发中心举行,此次共享会由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卫计局、雨花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办,现场共有100多名企业员工参加了活动。江苏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顾刘宝提醒,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头号杀手,而“坏胆固醇”升高是其最重要危险因素,公众亟须提升胆固醇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醒公众关注“心脏年龄”。
测试者平均年龄53岁,心脏年龄却达66岁
顾刘宝指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较易识别的动粥疾病的危险因素相比,公众关于“心脏年龄”的重视度偏低。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自己血脂偏高,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时,才后悔莫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目前主持开发了一套针对中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系统,本系统综合利用了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多项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数据,计算出“心脏年龄”测试。该测试适用于我国成年居民,依据个体存在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个数和程度,预测其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程度(概率),并据此估算个体的心脏年龄。
据悉,这项超过两万人的大数据调查显示,测试者平均实际年龄53岁,平均心脏年龄66岁,较实际年龄高出13岁。男性测试者平均心脏年龄较实际年龄高出15岁,女性高出10岁,其中5.78%的人属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大于10%),应当更加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高危人群男性占比为3.44%,女性为2.34%。11.7%的测试者总胆固醇水平过高(大于6.2mmol/L),25.7%的测试者处于边缘升高水平(5.2~6.2mmol/L), 其中女性测试者高血脂人群比例更高。参与测试的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人群比例随着年龄的升高逐渐增多,在60-74岁阶段人数最多。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 高胆固醇血症人群所占比例也更高。
“坏胆固醇”是高血脂中最危险的因素
高血脂的危害要超过高血糖和高血压。“坏胆固醇”又是高血脂中最危险的因素。高血脂症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密切,危害最大。这4种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
动粥疾病是我国首位死亡原因。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估计为2.9亿;心血管病占国民死因构成40%以上,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动粥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是动粥疾病的高危因素。
顾刘宝指出,目前国内外的血脂管理指南均认为“坏胆固醇”偏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的解剖结果也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坏胆固醇”。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除了会造成血管径狭窄、影响脏器供血之外,它还不稳定,容易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小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或其他动粥疾病,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支招
测血脂,知风险,早干预,防心梗
顾刘宝表示,与心血管病其他的危险因素相比,胆固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多数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没有症状,只能通过血脂检测才能判断。40岁以上的男性,更年期后的女性应该每年至少测一次血脂。一旦发现胆固醇偏高,就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若健康生活方式的降脂效果不明显,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他汀药物干预。胆固醇每降低1%,得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降低2%;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坏胆固醇”每降低10%,脑卒中的发生可以减少15.6%。
顾刘宝建议,居民平时应注意饮食均衡,尤其是对于那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患者等),更应遵医嘱,坚持正确的胆固醇管理方法。倡导“三减三健”(减油、减盐、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坚持他汀治疗,暴饮暴食、自行停药、外出旅游不带药等情况都不利于血脂异常的治疗,应坚决避免,要科学地管理并控制“坏胆固醇”水平。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办公室主任余林峰说,作为一家上万人的大公司来说,饮食健康安全非常重要。现在公司有60%的人,一日三餐都在公司。除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健康知识宣讲外,还将开设健康食堂,保证员工饮食合理健康。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