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支出70%用于民生保障、全国最不堵的城市之一、承包全国人民餐桌的老陈醋、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串珠成链...当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或元素拼凑在一起,镇江这座宜居之城的特色渐渐明晰。40年来,这座江南小城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未来,镇江又赋予了自己哪些城市标签?
40年经验谈
从扬中的“四千四万精神”到丹阳的乡镇企业...提及40年苏南发展,乡镇企业是绕不开的话题。40年来,这个江苏省面积最小的“小个子”迸发出了超强能量,做出了很多贡献,有强烈的历史担当。
“苏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作为其中特别的存在,镇江始终有一种创新的锐气。乡镇企业也好,外向型经济也好,很多都是敢闯敢试,把握住时代前进的脉搏,不断地去创新。
苏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奋斗的历史。我们很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从非常艰苦的环境中能够闯出一条路子来,都是靠实干的精神、苦干的精神,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宝贵,也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要很好总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发扬的。”
城市幸福感
作为镇江市的新地标,开放的市民大厅成为了周边居民的日常打卡地。每当早晚时分,总有许多周边居民来这里锻炼休闲。数据显示,镇江公共财政支出70%用于民生保障,许多农村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可以媲美大城市。
“第一,在教育方面,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高中乃至职业学校教育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教育服务体系。乡镇和有关社区幼儿园的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做了探索,同时对幼儿教育的需要和幼儿老师经费保障方面,各级政府都给予强力的支持。
第二,在养老方面,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我们始终把养老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一些服务。
第三,在文化体育娱乐方面,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场所,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镇江对医疗保障方面逐步完善各项改革的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这几年,我们全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跟经济发展基本上同步,有些甚至比GDP的增幅还要高一点。”
未来关键词
有人爱这里的香醋和肴肉、有人爱这里的锅盖面,也有人爱这里的生态山水...生活在镇江的人们,对这座城市有着非凡的认同感。用惠建林书记的话说,大家热爱这座城市,带着感情去干活,没有什么干不成的。
“山水融为一体的独特地理条件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丰富的故事、丰富的历史内涵,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发扬好,充分发掘它的内涵,把城市的影响力、形象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低碳是我们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我们想通过低碳这个品牌的打造,把我们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起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当中更好地展示城市的特色,把山水城林的特色始终保持好。我觉得镇江在城市发展中把几个重要的空间控制好、打造好,镇江的特色一定会是最靓的。”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潮起扬子江”摄制组 荔枝编辑/墨白 设计/吴倩 剪辑/李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