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环江,基础薄弱,这个小镇靠着一群走南闯北的人,成为了全国百强镇

2018年11月23日 17:53: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基本上大部分中国,除了新疆、西藏跟云南没有到,其他的我都到了。”73岁的孙庆元说,自己当年做供销员的时候,那真是走遍了中国的千山万水,那个时候他们出去都是先买一瓶酱菜带在包里,到了地方买馒头,在宾馆里面用开水泡着吃。

  孙庆元,是改革开放初期扬中市新坝镇5000多名供销人中的一员。镇江扬中市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新坝镇位于这个岛园城市的顶端。改革开放后,新坝人民发扬“越过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供销员精神,将曾经落后的农业镇建设成如今的全国百强镇。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4亿元,全国百强镇位列第68位。

  供销员精神托起全国百强镇

  改革开放初期,新坝镇受制于交通隔绝、资源贫瘠、地域有限等因素,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1982年,该镇的工农业总产值不过1800万元,在扬中十二个乡镇中倒数第三。当时分管工业的新坝镇党委副书记陆顺友记得,镇里大力鼓励村里、个人兴办企业:

  “镇办厂做镇里的,村办厂做村里的,生产队办的厂做生产队的,因此我们新坝的工业体制变化,叫“镇村组户”,四个轮子一起转,一样的政策一样的对待,因此总量有所增加。”

  记者采访孙庆元

  企业办起来了,产品卖给谁呢?扬中是一个小岛,根本无法能力消化那么多的产品。孙庆元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只要和村里申请,都可以成为供销员,出去跑业务。拿回了订单,回来可以报销200块钱的差旅费。孙庆元说,最早他们是去东北跑业务,见到企业都会上门问一问,吃了无数次闭门羹才能签到一单生意。他记得有一次在哈尔滨,在路边看到有一个厂房,厂房门口有一间小房子,房子烟囱还冒着烟。他大胆上前敲门,结果还真就谈成了一笔生意:

  “那个门卫就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南方的,镇江的,靠近上海。你带了什么产品啊?我就把样品摆桌上。他打了个电话,来了三四个人,看了我这个产品之后,说我要这个,我要那个,那份合同定了几千块钱。”

  新坝镇前后涌现了5000多名供销人。78岁的扬中市特种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洪康告诉记者,那时候人人都是供销员,厂长也会出去跑业务,除了卖产品也是为了了解市场。苏洪康说,那时候很多西部偏远地区的工厂,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去哪里采购,像小螺丝、开关之类的,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买,新坝的供销员到了之后也会把这样的单子接回来,要么自己生产,要么去别的地方采购,赚个差价。

  1986年,新坝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1988年又在镇江市90多个乡镇中夺魁,自此开始稳坐“镇江第一镇”地位。到90年代,不足5万多人口的新坝催生了 500 多家大中小企业,形成了以工程电气为主导,硅材料、钎焊材料、乳胶系列、磨具磨料、职业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201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全国百强镇位列第68位。

  以人为本,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1994年10月,由民间集资建造的扬中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扬中“孤岛”的历史,新坝就在大桥跟前,有利的地理位置助推了新坝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新坝镇被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称号。新坝镇并没有局限于经济做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镇文明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各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先后获评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图为潘杰

  新坝镇制定出台了“助学兴教”“文体惠民”“健康惠民”等幸福新坝系列工程。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4万元和3.7万元,分别增长9.8%和9.6%,百姓富足感明显增强。扬中市委常委、新坝镇党委书记潘杰介绍,未来新坝镇将打造高质量发展特色经济样板区:

  “特色经济就是通过电气带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摆脱原有传统电气的束缚。特色经济第二个含义就是更加充分的城乡一体,无论是城镇百姓还是沿江居民,居民收入逐步拉平差距。第三个就是实现二产和三产的联动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搞民宿也好,搞沿江的旅游开发也好,是一个地方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支撑。”

  省中特中心南京大学基地主任王明生认为,新坝的发展,靠的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靠的是新坝人民的奋斗精神:

  “他们从过去的发展理念,叫‘手把红旗不放,站在排头不让’,到今天的‘想一流,争第一,创唯一’,应该说他们的发展理念思想具有很高的站位。以后的发展呢,我想新坝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继续探索一条新坝之路。”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钱飞 编辑/瑜晞)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