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13城丨对话“掌门人”:古运河城市扬州争创“第四次辉煌”

2018年11月23日 10:33: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提到扬州,你会想到美丽的瘦西湖,还是古老的大运河?从历史中走来,这座古老的运河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有哪些体会和发展经验?进入新时代,扬州如何回应新要求,争创发展的“第四次辉煌”?

  40年经验谈 

  谈及改革开放40年发展经验,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有“五个坚持”弥足珍贵。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城市建设彰显特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谱新篇。”

  “在经济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坚持以项目为中心。近五年累计新开工重大项目868个,沿江地区100亿元、沿河地区50亿元重特大项目(群)实现两轮全覆盖。在这些重大项目拉动下,全市GDP在全国城市的排名7年提升19位;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并突破10万元大关。”

  “在城市建设上,我们坚持在特色上做文章,尤其注重传统的延续和文化的坚守——瘦西湖世界级景区建设和古城系统性修复,牵头推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率先启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在民生事业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已连续17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重点抓好以‘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品、呼吸上新鲜空气’为代表的基本民生工程;以‘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八老’改造为代表的民生补短板工程;以公园体系、城市书房为代表的特色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创新发展引擎

  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开拓。进入历史新时期,古老的运河城市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扬州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在扬州南部新城有一块黄金地段,2016年,这里建起了一座“智谷”大楼,成为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的代表,也是如今古城的“创新密码”。

  “智谷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的都是创新型企业。有多少科技产业综合体,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科技产业综合体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是扬州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我们在城市最好地段,以最高标准、最全设施、最好服务,已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28个、4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600多家、大部分是创新型企业,吸纳创业就业人员3.9万人、学历基本都在大专以上。

  第二,这是扬州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以智谷为例,建成运营一年多就实现业务收入15亿元、税收1.2亿元,亩均税收350万元,集聚集约,就是一个‘竖起来的科技园区’。

  第三,这是扬州推进特色发展的一个典型。落户科技产业综合体的主要是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等,完全符合城市特质和城市发展定位。”

  “透过智谷大楼的灯光,我看到了扬州未来的希望。”

  新时代新要求

  历史上的扬州,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创造这三次辉煌,第一次靠资源,第二次靠区位,第三次靠政策。进入新时代,省委对扬州提出了新要求——“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争创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

    “在今年7月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扬州围绕省委新要求,谋划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

  “下一步,我们将把新兴科创名城建设作为争创城市发展第四次辉煌的主航道,把科技产业综合体作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把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新路径,充分利用城市品牌、环境等综合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以软件和科技综合体为支撑的城区经济,以旅游大载体建设为支撑的景区经济,以先进制造业企业和制造业大项目为支撑的园区经济,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和省委省政府对扬州的要求变为美好现实。”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潮起扬子江”摄制组  荔枝编辑/墨白  向莲君 设计/吴倩  秦宏图  剪辑/赵著彬)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