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谨以此稿,追忆程老不平凡的一生。
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震惊世界。时任核基地负责人程开甲兴奋不已,基地研究所1700多台测试仪器拿到了98%的数据,而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测试仪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前苏联也仅仅拿到了很少一部分数据。程开甲生前回忆:“第一次核试验是在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chen,你们科学技术负责人员在第一线,就是距离核爆炸17公里的一个工壕。控制工壕里面,大概700多人,起爆以后,我们在工壕看到第一个信号,仪器的指针‘咣’,‘起爆’!仪器的指针‘咣’,一动我的心里就有数了,成功了!这个时候,大家冲出去,从窗户里看,把窗户开开来看看,烟云都上来了。”
一声征召即北上,一别金陵40年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吴江。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
1960年3月的一天,古朴秀美的南京城一片葱郁,在南京大学任教已有8年的程开甲,正全神贯注地摆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这时,时任校长急匆匆跑了进来,通知北京有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他马上去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报到。就这样,程开甲匆匆整理好行囊,来到北京,担任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开始了与核武器的不解之缘。
1960年下半年苏联专家突然撤走,在技术和理论都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组织核试验成为我国核试验发展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中国核试验这项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当时44岁的程开甲身上。程开甲同事、中科院院士吕敏称,当时中央要求在1964年将原子弹研制成功,程开甲先生当头,是研究所技术负责人。
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
在成为中国核试验场地之前,罗布泊几乎没有生命的踪迹。然而,这个飞禽绝迹的地方,却是进行核试验的最佳场所。程开甲带着核试验研究所的同事们,来到这片“死亡之海”。程开甲时任警卫、助手任万德称,自己跟程开甲住一个帐篷,晚上给他做了碗荷包蛋面条,等早上起来,那碗面条还放在那里,没有动。
历经2年多的研究,1964年春天,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爆心,高高的铁塔已经竖了起来,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何种方式爆炸?成为研究所成员们讨论的重点。经过详密的分析计算,程开甲否定了传统的“空爆方案”。他认为,第一次试验就用飞机投掷,会增加测试同步和瞄准上的困难,难以测量原子弹的各种效应。采用“百米高塔爆炸原子弹”的方案,更能适应现场环境。
不仅打破了常规,将原子弹的空爆改为塔爆,程开甲还将无线测控改为有线测控。若干年后,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无疑很好地验证了他建议的合理性。程开甲称,用有线测控,第一是把握大、可靠性强;第二是保密。
测试坑道密密麻麻通向四面八方,最后汇聚到铁塔底下。原子弹爆炸测试前一天,程开甲依照惯例,进行最后的巡查。当他发现坑道宽度不够,可能会影响到爆破成功率时。生性严谨的他,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要求返工。如果说核是“魔鬼”,不少人会“谈核色变”。那么,作为中国第一代铸造共和国“核盾牌”的科学家程开甲,就是跟魔鬼打交道的人。
1969年,程开甲把家从江南小镇盛泽搬到戈壁深处,开始了30多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程开甲带着基地研究人员为历次核试验奔走,他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空投、地下平洞、竖井等30多次核试验,开辟了中国核事业的新天地。
对于这位“舍身为国”的热血男儿,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评价说,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核司令”,并为他写下“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的诗句。当时中国财政很差,大家是吃着窝窝头搞原子弹,程开甲同志是大功臣。
虽然执掌着中国的“核命脉”,但程开甲却有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无论在家里,还是办公室,同事们总会看到“小黑板”的身影。对于程开甲来说,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远比计算机“得心应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百米高塔爆炸方案,就是来自他的小黑板。
难得一颗赤子心,难忘一碗红烧肉
很少有人知道,性格沉稳、内敛的程开甲,小时候是个十足的“淘气鬼”,1918年出生在吴江盛泽的他,是学校出了名的“年年老板”。大女儿程漱玉称,程开甲小时候真的是特别淘气,也不好好学习,成了学校连蹲三年的“年年老板”。“年年老板”就是年年坐在那个板凳上。
经过了儿时的叛逆,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程开甲逐渐崭露头角,在数学老师姚广军的训练下,能将圆周率背诵60多位,能将1到100的平方表倒背如流。程漱玉称,有人说他是“书呆子”。比如他看了一本巴斯德的书,这本书讲到巴斯德发现了细菌,然后利用细菌用在了酿酒业,使法国的酿酒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所以他就看到科学家追求真理,从那时候开始,他就认为自己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个科学家。
1937年,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程开甲完成了浙江大学的学业,1946年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欧洲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家伯恩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远离战乱,国外虽然生活安静闲适,但程开甲心中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回家,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盛夏,程开甲踏上了祖国的沃土,他带着赤诚之心投入爱国志士的实践之中,40多年中,作为核试验的负责人,程开甲每次核试验都要到最艰苦的、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周恩来总理那一份亲如兄长般的“盛情款待”:那个时候非常困难,大家吃不饱,总理知道大家生活很苦,年底在人民大会堂请大家吃饭,吃红烧肉,这是非常大的荣誉,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
我的心愿是为祖国奉献一切,我仍要努力不懈,不老长青
隐姓埋名40年,程开甲,一直在“核武器”这片神秘领域默默坚守。直到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表彰大会,程开甲等23位科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当象征荣誉和成就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程开甲胸前时,英雄眼角泛泪,享受着迟到的光荣。
2014年1月10日上午10点,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张存浩、程开甲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96岁高龄的程开甲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这份掌声,这份荣耀,不仅表达了对他由衷的敬意,也饱含着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每个人对他深深的感激。
发表感言时,96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乡音难改,带着浓重吴韵的一番话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感谢党和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现在我的心愿就是为祖国奉献一切,我仍要努力不懈,不老长青。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钱一鸣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