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父亲题刻,张大千老师题名!中国第一个公园,竟然藏在无锡这片繁华地

2018年11月17日 15:59:16 | 来源:情调无锡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公花园,对于无锡人来说,那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它是市区唯一的一个公园。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的是,它是中国园林史上现存最早的近代公园,有华夏第一公园之称。

  中国现存最早的近代公园

  公花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建成后取名“锡金公园”,辛亥革命后改称“无锡公园”。

  一般认为,“公园”这个名字是清末从外文“PublicPark”直译而来。上海1905年3月17日的《申报》在一则关于外滩公园建设的简讯中首次使用“公园”一名,于是沿用至今。当时,上海有“工部花园”,苏州有“大花园”,无锡有“公花园”。

  中国近代公园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却又十分短暂的历史阶段,早期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代公园,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又是如何认定无锡公花园为中国现存最早近代公园的呢?

  这要从1993年无锡市政府将公花园的重新规划纳入日程说起。当时公花园的各项设施都比较陈旧,已经满足不了市民休闲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对公花园园容园貌进行全面整顿。市园林局总工夏泉生是参与者之一。据夏泉生回忆,也就是在这次重新规划中,“无锡公花园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近代公园”才得以逐步确定。

  据中国园林史相关记载,1905年之前,中国建成的近代公园有上海外滩公园、昆山公园、虹口花园、香港兵头花园、澳门华士古达嘉马公园与台湾的台中公园。但这些花园大多只对西方人开放,“华人不得入内”,都不能算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公园。

  1890年,在华人志士的不懈斗争之下,工部局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华人公园“河滨公园”,供国人入内,但现在早已不存在了。而无锡公花园自1905年创建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始终对公众免费开放,确为中国现存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近代公园。

  公花园原是有围墙的

  公花园留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暂且不说这里曾是东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行宫”旧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建宅,留有“右军涤砚池”遗迹……便是1905年建园以来,多寿楼、池上草堂、西社、同庚厅、九老阁等老建筑,无一不与当时锡城最有名的学者、文人、画家有关。

  1914年前后的一个秋天,正值锡城名流华家、高家家中培植的多盆名贵菊花盛开,华高两家便联手在公花园多寿楼举办了“菊花大会”。当时,这样的展览在锡城尚属创举,前来赏菊的游客众多,售票收入有四百元,最后被捐作池上草堂的建造之用。

  “清道人”李梅庵所书“公园”二字石碣

  1916年7月,国学大师钱基博为公花园撰写了《无锡公园创建记》碑刻。也就是在这一年冬天,晚清著名的大书法家、张大千的老师“清道人”李瑞清为公花园题写了“公园”园名。清道人的这块“公园”石碣后来不知所踪,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公花园重新规划之时才从地底被发现。

  一张不为人知的珍贵老照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张老照片显然摄于解放前,拍摄的是公花园大门口的场景——公花园原是有围墙的,围墙并不高,但构造相当精美,进门处还有高大的门头,门头上所嵌石碣虽然看不清楚,但根据规格和尺寸,恰与“清道人”提写的“公园”二字相符。

  公花园旧影

  公花园与典型的江南园林不同,如果你细细体味,会发现其间透着东瀛风格。原来,1921年,日本造园专家松田曾参与过公园的布设。当年,他从日本运来樱花、洋枫、铁蕉等花木,一些亭台建筑也融入了日式元素。

  公花园白水荡涵碧桥旁有一龙岗,上有一水泥白塔,塔身遍嵌瓷砖,虽然外形稍欠古雅,但也小巧玲珑。白塔是在无锡当时初级师范的侯保三在公花园捐建西社之后,1927年锡金师范同学会效仿侯保三此举捐造的,如今也已有84年历史了。

  由锡金师范同学会捐赠的白塔

  此后,老曲师吴畹卿等人起天韵社、同庚会建同庚厅、九老合建九老阁,公花园的建造始告一个段落。当时,公花园的规模南靠玉皇殿,东至方塘尽头,北至多寿楼,西南至九老阁。

  这座由市民自筹自建的公园前后历时几近三十年,方才有了这般规模。 

  秦起铜像与捐铜

  公花园并不仅仅是个免费开放的公园,无锡诸多革命活动就是在这里孕育的。

  1911年,同盟会会员秦效鲁等人在多寿楼前发动了辛亥革命无锡誓师起义;无锡第一个青年团小组在西社成立,当然,众所周知的还有无锡第一党支部也是在这里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无锡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冉冉升起。

  秦起烈士铜像

  在公花园多寿楼前,矗立着一座铜像,是为了纪念1927年牺牲的无锡总工会领袖秦起。关于这座铜像还有段小故事,而这会是锡城许多年近四十的中年人都曾有过的经历。

  据市民谢先生回忆,当时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发通知,要求大家捐笔芯、捐铜,支援国家建设。那时孩子的思想都比较单纯,学校一有要求,便想尽办法完成任务,而且多多益善。“我翻箱倒柜把家里能找到的铜全给找了,圆珠笔芯、锁芯、铜元、铜钱。”谢先生说,还有更牛的,他一个同学发现在靠近青石路的小路上有家工厂,工厂的垃圾堆里有铜粉和碎的铜件碴,于是便叫上同学一块到那儿去捡拾,“捡了好多,很重!”当然,事后,他们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对他们来说,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捐铜就与秦起烈士铜像有关。当时还在无锡市崇宁路小学读二年级的市民王先生对此事印象深刻:“当时学校的校长说过,捐圆珠笔芯、捐铜是为了浇铸秦起烈士铜像。” 公花园,我们的花园

  解放后,市政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先后对公花园进行过小规模的整修。1997年,市政府投入巨大财力对公花园进行的整顿扩建正式开始。这次扩建,使公花园达到了史上最大规模。

  涵碧桥

  据当时参与扩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公花园是老城区仅有的一个公共花园,当时,不管是哪个单位,想要侵占公花园一寸土地都是不被允许的,是在重视历史、改善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种下的树很容易死掉,另外,公园内石条凳只有四五十条,显然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于是他们便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土堆高,周围以水泥围拢成花台,这样既填高了地势,也使市民有地方可坐。在圆形艺术广场,有棵古树“千孙树”,为了保护它,还是像铺地板一样先打了砖楞头再铺的石板。

  白水荡长廊

  但对许多老无锡来说,如今的公花园已然没了记忆里的模样,公花园面积至少缩水一半,逼仄的空间让人没了小憩的欲望。对于这座百年公园,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遥想当年,江南著名画家王云轩、吴观岱、曹衡之、胡汀鹭、诸建秋作公花园二十四景图,“绣衣拜石”、“枫径斜阳”、“琼树朝霞”、“天绘秋容”、“樱从鸟语”、“池上草堂”……又是何等的风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