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11月14号)从南京市城管部门获悉,江心洲街道用两年时间,使岛上的垃圾分类实现了高标准全覆盖,成为南京全市垃圾分类典范。
历经6年7次拆迁,过去的农业小镇江心洲已蜕变为现代生态人居洲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中新合作项目“生态科技岛”的共同开发,使这里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和提升。
然而,随着2014年以后岛上拆迁安置房和新开发商品房的陆续交付,入住人口增至近2万人,无序投放的生活垃圾一度影响了岛上环境。为此,江心洲街道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探索和试点,通过多方宣传发动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实现了岛上各小区和单位组织垃圾投放规范有序。
划分三大主体开展垃圾四分类
面对岛上多元的人员结构,江心洲街道将整片区划分为三大主体:拆迁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和所有单位组织,对于垃圾投放开展分类施策。
江心洲街道将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类型,其中厨余垃圾安排专业公司定时定车定点收集,其他垃圾由环卫公司收运投放中转站,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由专业公司回收处理。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有效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归。
垃圾袋印二维码追溯投放源头
作为三大主体之一的拆迁安置房小区是岛上入住人口的“主力”。洲岛家园的绿洲苑、芳华苑和悦江苑是岛上现有的三个拆迁安置房小区,共有居民1.5万人,住户中既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租客。针对居民,小区定时定点开展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晚间厨余垃圾收集活动。
针对不少居民因下班迟等原因无法参加的情况,街道在小区内增设了垃圾分类投放自动积分的“智能机”和“可降解环保垃圾袋自动发放机”,随时随地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在洲岛家园悦江苑小区,人行步道一侧设置了塑料、纸张、金属、玻璃四台可回收物和一台有害垃圾分类投放“智能机”,旁边还有一台“可降解环保垃圾袋自动发放机”。使用“智能机”的时候,只需打开手机上的积分卡二维码刷一下,按下相应的垃圾箱按钮,将垃圾投放进去,机器便自动称重积分。所获积分还能在旁边的“垃圾袋自动发放机”领取可降解环保垃圾袋。
小区居民表示,有了垃圾分类“智能机”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自行分类投放垃圾,积分换的垃圾袋也很实用,既经济又环保。
普通塑料袋的降解时间可能需要数百年,严重污染环境,而小区使用的可降解环保垃圾袋由玉米淀粉材料混合制成,降解时间仅需2年左右,环保系数大大提升。
这种垃圾袋的最大特点是印有存储居民信息的二维码,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垃圾一旦投放错误,工作人员便可扫码找到源头,进而上门提醒并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此外,岛上农贸市场的商贩们也被要求使用可降解环保垃圾袋,并在合同里明确约定,一旦违约即取消经营资格。
地下车库摆放置物架方便分类
有别于拆迁安置房小区,岛上14个商品房多为人车分流的高档小区,不少“有车族”居民平日出入小区都是直接下车库,很少从地面上走。为了让这部分居民也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江心洲街道在车库里也设置了垃圾分类设施,既方便了居民,也规范了分类投放。
在仁恒青杉园小区的地下车库一角,摆放了四层垃圾分类置物架,分门别类设置的收集筐可以满足四类垃圾的投放,一旁的垃圾桶用来收集厨余垃圾。一位“有车族”居民表示,自从地下车库有了垃圾分类置物架,再也不用为了扔垃圾绕到地面上去了,既方便又能参与垃圾分类,一举两得。因厨余垃圾清理的速度快,车库内也没有异味。
岛上的单位组织对垃圾的分类也已常态化。在社区的办公楼内,垃圾桶全部更换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分类垃圾桶,每层楼电梯口还摆放着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岛上的江苏省海事局、气象局、学校等单位也均如此。
江心洲街道还将岛上的废品回收站的收旧人员也全部“收编”,统一着穿并开展培训,让他们在小区收旧过程中,可以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不仅扩充了垃圾分类的队伍力量,也使收旧过程更加规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宸 通讯员/李旭亮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