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光影忆从前|从书信到微信,40年沟通桥梁的变迁

2018年11月13日 14:15:5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2018年,改革开放的脚步跨入40周年的历史节点。若要把这40年看做是一部绘声绘色的电影,必定扣人心弦,精彩纷呈。80年代,我们能看到煤油灯下,母亲在为一家老小纳鞋底。90年代,邻居们聚在院子里一起看电视,瓜子壳与笑声齐飞。00年代,家中抽屉的铁盒里塞满了车票。10年代,微信、直播让我们即使远隔万里依然亲密如旧。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推出“40年,光影忆从前”短视频系列,为你放映40年前后的故事,唤醒你回忆里的美好时光。接下来,电影要开始了!

  ➼ 邀请你加入通讯工具变迁群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慢》

  在李绍芬珍藏的爱情集中,扉页就是老伴在1956年写给她的情书,一封书信将两颗年轻的心紧密地牵在了一起。

  婚后,老伴时常需要出差,一封封两地书又成为了彼此最深的牵挂。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就是信件,贴个8分钱的邮票,就能把信寄到很远的地方,寄到思念的人身边。拆开信封的刹那,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情谊的温暖,对信另一头的牵挂也能放心地落地了~

  要是碰到紧急情况,就得去邮电局发电报。利用无线电波发送信息,速度比书信快多了~

  电报不像书信可以写很多,打电报只能简单说几个字。因为电报是按字收费,咱们时常调侃的“人傻钱多”,其实最早就是出于打电报,简明扼要最经济~


△60年代电报收费单

  到了80年代固定电话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李奶奶回忆说:“第一次跟我母亲通电话,高兴得不得了,从来没有过,一想到隔那么远就能打通电话太高兴了。”

  80后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家里电话一响起来,一个箭步就要冲上去接电话,恨不得天天守在电话机旁就盼着有电话打进来。

  安装固定电话正如火如荼,移动电话就悄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哥大掀起了一股热潮,小年轻们腰里别着bb机,举着跟砖头一般的大哥大打电话,放眼望去就是这条街上最酷的仔~

  大哥大之后,小灵通也“独领风骚”好几年。到了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不断发展,智能手机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宠爱”。人们早上起来刚睁开眼就是拿起床头的手机点开社交软件,晚上也是捧着手机入睡。

  就连老人,玩起微信来也是“行家”啊~微信,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减,融聚在一个圈子里。即使相隔万里,一个视频就能立刻面对面地交谈,方便地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40年,变的是通讯工具,不变的是通讯两端对彼此的思念。通讯工具的变革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迹。

  回首这40年通讯工具的演变,不难发现其见证着中国通讯技术不断成长、壮大、成熟的道路。这股技术力量的背后是创新精神推动着通讯技术不断变革升级,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是通讯技术发展的40年,也是创新推动的40年

        以前,我们只能和知道通讯地址的亲朋好友通信;现在,通过互联网,我们不仅实现了视频聊天、语音通话,还能很方便的与从未谋面的人沟通交流彼此的观点与情感,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

        曾经,我们和名人交流几乎是很难实现的梦想,现在通过社交软件就能轻易地和自己的偶像互动交流。


△霍金开通微博后与网友的互动

          通讯工具,让生活更美好~快来分享你和通讯工具之间的故事吧!

         更多光影故事,请戳下方☟☟☟

  40年,光影忆从前| 蝙蝠电扇—80年代南京人眼中的“小鲜肉”

  40年,光影忆从前|1分钟,看中国40年新娘妆容演变

  视频来源:徐州广播电视台

  编辑:乔然、沈琴(实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