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苏州之路”

2018年11月13日 11:08:40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多年来践行氮化镓电子器件制造领域自主可控之路,完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6000片3英寸氮化镓晶圆专用生产线建设,可在7周内提供从产品设计到样品交付服务。苏州能讯负责人张乃千表示,中兴事件再次给了我们深刻的提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产业核心竞争力。

  苏州能讯的发展之道,是苏州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之路,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基地。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苏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更是苏州这个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提升发展坐标、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内生需求。

  培育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打通“卡脖子”领域,“多点突破”提升关键技术的控制力

  今年10月23日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最令苏州人自豪的是,就在这叹为观止的工程项目上,苏州企业又“出镜”了。大桥的“神经系统”——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缆设备,就是亨通集团所研发生产的,相继攻克了光纤超低损耗、光纤强度、熔接性能、色散等10余项关键技术,形成“装备—工艺—知识产权”新一代光纤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通信信号质量。

  这距离亨通集团发布的上一个喜讯相隔不过半个月。10月8日,亨通集团对外发布消息,历时8年多研发试产,亨通光导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绿色光棒”的大规模量产。亨通由此成为继美国康宁之后,全球第二家掌握该产品核心技术的企业,且无氯化等多项指标国际领先。

  这是亨通的骄傲,是“苏州制造”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又一个重大科技成果。

  作为科技创新当仁不让的主角,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靠“专精特新”占领行业龙头,抢滩国际市场。在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中涌现出一批“单打冠军”。

  在今年10月24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上,中为柔性光电子智能制造研究院和苏大维格联合研发的一款大幅面微纳直写设备,就从根本上攻克了大面积高性能透明导电材料的基础难题。“我们的直写屏规格可以做到65英寸,目前业界掌握这项技术并且能做到这么大尺寸的企业,只有我们和微软。”中为柔性光电子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王钦华表示。

  “我们在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推广,培育一批科技顶天立地、产业应用铺天盖地的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构建更强的制造业基础。”市经信委相关人员这样说道。

  哪些产业在苏州有基础实现自主可控?哪些技术“命门”“卡脖子”环节和关键零部件可以在苏州自主可控?早在2015年,市经信委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苏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导向指标评价体系”,试行3年多来,每年滚动入库培育企业1500余家。由苏州市培育、推荐申报的国家级单项冠军、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目前,80%以上的苏州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涌现出亨通集团光棒制备技术及装备、绿的谐波减速器、汇川科技控制器、永年激光金属3D打印等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去年5月,苏州市出台《苏州市鼓励自主品牌大企业与领军企业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实施意见》,对大企业和领军企业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配套相关奖补措施。首批已授牌20家先进技术研究院,力争通过5年培育,形成10家以上具有原创性成果和引领性作用的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峰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苏州做好攻关布局,组织力量集中突破,通过产学研合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围绕产业链加快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加快培育产业链,计划推动100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有效化解制约现代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厚植产业链“集群效应”,前瞻布局先导产业,“精准制导”提升产业集群的带动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的第一大产业,去年产值达到了1.14万亿元,是目前全市唯一的万亿级产业集群,这是苏州布局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厚沃土。

  早在2000年,昆山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当时国际产业界有个说法,“沪宁线堵车,全球IT打喷嚏”,因为仅昆山一地的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就超过6000万台,占全球50%以上。2004年,昆山又在全国率先筹划建设光电产业园,先后引进了龙腾光电、友达光电、维信诺、旭硝子、奇美等产业链核心企业,目前已形成“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实现TFT-LCD、OLED、LTPS三种显示技术的专业光电产业园区。而昆山的光电产业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增长极。

  作为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集群化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要厚植于苏州产业链完备的优势。”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王世文认为,自主可控应以产业链整体优化需要为导向进行精准布局,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完备的产业链更易产生集群效应。

  深耕自身发展潜力,精挑优势领域进行攻关突破。苏州出台《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明确将引导人才、资金、项目、载体向集聚区集聚,重点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昆山市半导体和光电产业、苏州高新区智能医疗器械产业、相城区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产业等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在新一代显示、机器人及智能硬件、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千亿元级自主可控产业集群。

  2017年,苏州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比首次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8%。

  “先进制造业行业由于技术要求高,固定投入大,更加倾向于上下游的密切配合协作。”苏州冷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超提到,过去我们依靠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嵌入国际产品链条中,对本地有上下游企业的需求不是很强烈,但在“自主可控”的趋势下,这一模式不再成立,为避免上下游被“卡脖子”,发展产业联盟,集聚本产业各方力量联合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共同探索产业发展新措施和新机制势在必行。

  创新“开放协同”模式,放眼全球配置资源,“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条的整合力

  苏州制造业体量规模大、行业门类全、上下游链条完备,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平台上,苏州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全面展开全产业链的招引和培育。

  苏州高新区莱克电气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品质无刷电机,从上游看,莱克的产品用到的其他工艺如铸造、喷漆、过滤、催化氧化等都依赖于供应商进行设计、加工和定制;同时,莱克生产的电机除了供给自己的产品使用,也为国内外多家公司贴牌或供货。其中,从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技术沟通到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工艺、质量控制,再到工艺改进的沟通和测试,地理距离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越是先进制造业企业,越是希望上下游企业集中在附近,莱克的15家备选铸造商就全在苏州市内。

  莱克的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制造业体系环环相扣,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从打造全产业链着眼,延伸上下游,同步布局创新链,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培植更多全产业链控制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提高产业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

  在苏州,这样的共识已然形成。亨通通信产业集团光纤传感部经理魏志猛认为,创新产业协同模式,鼓励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进行投资,同时提供市场,培育自主的芯片、系统软件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建立良性的基础技术研制企业与系统整机企业之间的良性配合。

  苏州正聚焦开放协同,在提升产业链条整合力上求突破。围绕薄弱环节补链强链,一方面转变投资理念,从“招什么项目就发展什么产业”,转向构建全产业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由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力争全年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另一方面,突出培育和引进对苏州发展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和辐射性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中科曙光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京东方吴江智慧终端、新松机器人未来科技城等1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链核心项目的落地推进。

  苏州着眼提升能级、优化价值链,狠抓新兴产业“健身壮体”,实施新兴产业跨越行动计划;狠抓传统产业“变身提质”,推动“千企技改升级”。

  苏州立足全球范围、拓展供应链,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国外开设研发中心、生产工厂,对产业链核心零部件企业开展并购和长期合作,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进而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

  抢占智能制造“必争之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十百千万”提升信息化的引领力

  苏州加快“两化融合”步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鼓励企业对设备、工艺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信息化对制造行业的引领力。

  取件、放料、焊接,在汇川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车间的全自动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移动迅捷,操作精准到位。而产线高效运行的关键就是汇川科技自主研发的伺服系统。企业工程师告诉记者,自主研发的伺服系统包含22项专利,整个作业岛包含机器人、制程控制室以及电机和智能电批,共申请了超过100项专利。针对原来产线人工上下料效率较低、产品漏检等问题,汇川技术进行了全自动化升级,整个产线效率提高了2.5倍,基本实现了零差错。

  智能制造被认为是全球新一轮制造业技术革命的核心环节,目前苏州已逐步形成智能制造产业优势。国内企业智能化改造旺盛的需求,为苏州市的智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智能制造正在成为苏州关键技术自控力培育提升的首要重点领域。

  “顶天立地”的原始创新很重要,“铺天盖地”的技术改造也不可少。当前,苏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新兴产业链培育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两大路径。专家认为,以钢铁化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仍是苏州经济的重要支撑,而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很多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向先进制造业跃升后,照样是“新兴产业”,这条路径对于苏州来说极具现实意义。

  苏州正扎实推进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提升现有装备的加工效率、生产精度和控制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54个,数量居全省第一,苏州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重点培育10家智能示范工厂、300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我市今年企业对生产技术和工艺‘提档升级’热情尤为高涨。”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在今年第二批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申报中,苏州市共申报了283个企业智能车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苏州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聚焦信息与物理的融合平台,计划今年内建设3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工厂,15个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瞄准市场控制力和行业话语权,扭住知识产权这个“牛鼻子”,“登堂入室”提升标准制订的主导力

  标准,是国际竞争最重要的话语体系,谁主导国际标准,谁就具备行业控制力。

  今年9月17日,在2018年全省质量工作会议上,来自昆山的好孩子集团“掌门人”宋郑还摘得“2017年江苏省质量奖”唯一的个人奖。“我们是行业内全球唯一符合所有国家质量标准的企业。”宋郑还说,这几年,好孩子集团参与全球标准制定186项,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25项,“做国际标准的引领者,才能站上产业链高端。”

  在苏州,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并从“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亨通集团近年来相继承担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90余项,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17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000多项,标准制订和专利数均位居国内同行首位。在光纤通信、光纤制导、智能电网、海洋通信与电力等领域,亨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为中国赢得了世界话语权。国显光电则是一家新型显示高科技企业,率先推出了可完全卷曲的柔性AMOLED显示屏,并成为2项柔性显示国际标准的制订者,柔性显示技术位居国际前列。

  数据显示,2017年,苏州全市专利申请量11.37万件,增长12.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6.0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570件,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五位。苏州企业累计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49项、国家标准1718项、行业标准2142项。

  苏州正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和以自主标准为核心的技术生态体系,支撑产业自主可控发展。一方面,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机器人、新型显示、光电缆、电梯、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检验检测、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开展对标活动,提升企业标准与国内外先进标准水平的匹配度。另一方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支持企业以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力争到2020年,研究制订国际标准55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4500项以上。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促进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掌握行业话语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