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下雨,在市区人民公园附近,常能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骑着车,慢慢地跟在一辆电动轮椅车后面走。车上的中年男子是大妈的儿子,他控制着电动轮椅车,在前面慢慢地开着,大妈则在后面紧紧地跟,他们的目的地是家门口不远的一家面馆……
他们点的餐,基本都是一碗汤面、两只包子。儿子虽然双手手指有些变形,但总是坚持自己拿着筷子吃面条,只有在倒茶水时,才需要母亲帮个忙。
他们住在莲花三区,母亲叫鲁琪玲,71岁,儿子叫于邕涛,43岁。母亲带儿子出来吃面已经几年了。儿子很喜欢吃面馆的面条,吃完面之后,她还会带着儿子到人民公园散散心,逛上个把小时再回家。“他身体不好,不方便出门,整天闷在家里怕他心情不好。”鲁琪玲告诉记者。
鲁琪玲带着儿子出来吃饭、散心的间隙,73岁的老伴于宏泰,就会出门去买点菜,准备一家人的午饭。
11日上午,记者跟着鲁琪玲母子回到家中。这个楼道的扶手看着有些特别,除了原先的扶手外,靠墙的这一侧,从上到下多装了一道扶手,直通他们家。
鲁琪玲扶着儿子从轮椅上站起来,因为腿部没有力气,于邕涛试着站了两次,又跌坐在轮椅上。第三次在母亲的搀扶下,他终于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顽强地用双手抓着两边的扶手,母亲在身后略微托着他的腰,帮他一拐一拐地艰难爬楼梯。短短13节的台阶,正常人几秒钟就能爬上去,于邕涛在母亲的帮助下,却用了1分15秒。
从于宏泰口中得知,于邕涛患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种病十分罕见,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左右。患病那年,于邕涛才刚满13岁。医生告诉他们,儿子身上的肌肉会慢慢萎缩,病情会随时间的推移越发严重,且目前世界上没有有效治疗方法。那时,听到这个消息,夫妻俩觉得天仿佛一下塌下来了。
“只能通过药物,延缓病情的发展。”于宏泰说,“1989年,我们俩人的收入加起来也就几百元钱,一天的药费就要50元,根本不够他吃药。当时,给我们的压力确实不小。好在现在工资涨了,药价基本没变。这不,刚买回了一个月的药,花了1557元2毛。”
于邕涛读完初中后,便没有再上学。在家的日子里,他却没有放弃过学习,他天天读书看报,后来,又通过自学学会了上网。
“每天他都会看《泰州晚报》,报纸上每个角落,他都会细细阅读。有很多事情都是儿子从报纸、网络上看到后,再告诉我们的。”于宏泰说。
前几年,一家人从电视上看到,外地有家医院专门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他们就带着儿子去了一趟。这次治疗,确实使于邕涛的病情得到了一定好转。
“那家医院里有个小病友,已经不能走路了,经过治疗现在可以走50米了。”于邕涛说,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希望找到能治疗自己病症的更好办法。“爸爸、妈妈年纪越来越大,我希望自己能好起来,以后才能照顾他们。”
平时在家的于邕涛,除了上厕所、洗澡,需要家人帮忙外,别的事情他都尽量自己来打理。看到地砖脏了,他会叫妈妈提来一些水,然后他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慢慢用抹布来擦地。能帮父母干一点很小的事,在于邕涛看来,都是很欣慰的。
鲁琪玲告诉记者,病情加重后,儿子一度比较害怕出门,出门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想上厕所。
自从于邕涛坐上轮椅后,鲁琪玲想了法子,就是天晴时,常带他出门吃面,一来散心,二来可以和外界多一些接触,让他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想到,这个法子也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
鲁琪玲说,以前儿子在外面想上个厕所真是个麻烦事。现在好了,自从公园里有了第三方厕所后,她可以进厕所照顾儿子。
说起自家楼道里的那道特殊的扶手,鲁琪玲介绍说,也是政府部门帮忙安装的,没花自己一分钱。
除了感谢政府的帮助,来自社会热心人士的帮扶,也让他们非常感动。他们一直铭记在心里,一有机会也会献出自己的爱心。以前莲花三区有一家福利院,于邕涛常会带着礼物,去看望那里的孤儿。
谈到未来,于邕涛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自己能好起来,照顾年迈的双亲。还有一个就是,将来能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用来做医学研究。
(来源:泰州晚报 编辑: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