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片段与永恒》(节选)
作者:马累
朗诵者 :戴立、张誉允、唐高妍
岳泰安、张梦雨、高仲轩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学生)
常在我内心浮现的不是冗长的历史,
而是某些固执的片断,
那些最深情的地域和词语的碎片。
比如关于人民的革命,
比如壮士断腕。
比如北京的电波,
串连起巴蜀盆地的人民和炊烟。
再比如,山海关之南,
南到天边。
1979年,春天
一滴水里有阳光,
一片大海里有我持久的梦与遐想。
此刻,我站在深圳地王大厦69层的观光平台上,
邻边的小女孩趴在妈妈肩头睡着了。
她均匀的呼吸,
多像这个国家。
也许,她不知道1979年春天的故事,
但我想说给她听。
因为,春天总是那么美好,
当一切重新开始,
总是那么美好。
1992年,南方
荣耀属于所有的国土,
不分京都还是僻壤。
1992年的南方,
月在青天,水归大海,
自然在自然的规律中徐徐前行。
但有些人迷惑了,
像一个刚刚上路的孩子般,
面对前路漫漫。
是的,当真理在犹疑中停顿,
先知会再次出现。
还是那位老人,
还是那熟悉的乡音,
重新撩起大地的心弦。
多年以后的一天,
我摊开祖国的地图,
原谅我用手指量过的粗糙长度,
但那长不过人民的荣耀,
更长不过祖国安静的心跳。
1997年,香港
此刻,我坐在客轮上,
从香港驶向澳门。
大海的风轻拂着我的脸颊,
粗粝而又温暖。
我曾经以为领土不会被别人侵占,
我以为大海会永远自由,
我以为家园会永远安静。
我曾经以为邻座 孩子的脸就是世界,
直到我看到三岁的叙利亚难民艾兰,
他那么幼小的身体蜷卧在土耳其的海滩上。
直到那一天,
维多利亚湾上空的海鸥重新有了故乡。
广袤的大海,客轮飞驰。
像犁,劈开初春的大地,
也像诗人们在夜晚的白签上写下和平的诗行。
2013年,探月
值得去想的地方,
都值得一想再想。
作为一个诗人,
我有隐秘的天赋。
比如我想西藏,
就去想它以静和净遥指着祖国的一个方向。
比如我想湄洲岛,
就去想妈祖的庇佑和心的恬静。
再比如,我想月亮,
就去想嫦娥的思与苦,
就去想2013年,
探月车捎去的问与候。
2018年,祖国
他们说,宇宙太大了,
浩瀚无垠,星汉灿烂。
他们说,世界太大了,
那广袤的球体,无边无沿。
我想说,夜空很大,
但熠耀的总是倔强的北斗。
我想说,世界很大,
我们却只愿坚守自己的家园。
火车穿过寂寞的隧道,
那颠簸催醒了我。
哦,从漠河到九龙,
几千里大地,空旷辽阔。
我想说, 我不过睡了一小会。
当然,也可这样说,
祖国,刚刚我又深深地爱了你一小会儿,
四十年时间已倏忽而过。
九九归一。
无论高山与峡谷,
无论黄河黄与长江长,
无论淼的水与浩的沙,
无论转瞬与永恒,
都将归入一首诗,
和一首诗中被我反复吟诵的祖国。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