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做了四十年的肉夹馍,包裹着城市的烟火情怀

2018年11月07日 22:10:13 | 来源:扬子晚报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口浓重的秦腔,一只小炉灶,一块厚实的案板,一辆改造的电动三轮,构成南京江北一条街边简单又朴素的“深夜食堂”。李大爷的肉夹馍摊位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门外路口,每到夜幕降临,这里就变身为热闹非凡的小吃一条街。火爆的煎炒烹炸带来浓烈的油烟气息,在这个深秋的夜晚,提炼出城市里浓郁的烟火气。

图片

  “来一块肉夹馍?要肥要瘦?放不放青椒和辣子?”大爷姓李,地地道道的陕西渭南人,从前在老家就做肉夹馍。来南京11年,春夏两季和女儿做凉皮凉面,秋冬做肉夹馍,前后40年从未间断。每当看到学生走过来,老李立即动手取出白吉馍放在炭火炉上烤着,一会儿就烤得外表酥脆内里软乎,他从浓稠油亮的老卤里舀出香气扑鼻的腊汁肉,在案板上细密地剁碎,再把热腾腾的馍划开,一铲肉下去,装进纸袋前再捞半勺老卤浇在馍里,包装好必定不忘记叮嘱“趁热吃!”

  等馍烙热的空隙,老李就和学生唠嗑,性格中有着陕西人的幽默豪爽。这些年物价飞涨,而他的肉夹馍卖给学生一直是6元,不亏吗?李大爷说,都是回头客,又多半是学生,大家好这一口就是自己的快乐,为了这一口,自己必须认真做,不能把口碑砸了。

图片

  每天凌晨4:00,李大爷起床做腊汁肉,他每天买来新鲜的肉,一缸子肉要熬煮6个小时;夹肉的馍,也是他亲手和面做,不用外面机器做好的,他说那个面不韧,口感不好吃。他的馍里加了黑芝麻、小茴香,经过炭火的炙烤,外面焦脆酥香,里面软乎可口。喜欢吃辣椒的,老李选择陕西的辣椒自己熬制。“正宗的陕西老饕吃肉夹馍都不放蔬菜,就是为了保障口感纯粹。”刚到南京时,李大爷坚持不加辅料,做正宗的陕西味道,可生意始终不温不火。后来了解到,南京人喜欢在馍里加些蔬菜、调味酱啥的辅料。他就试着在腊汁肉外适当加些生菜、青椒、香菜等,由着客人自己点。他说,其实熬制后的肥肉皮是腊汁肉中的精品,鲜爽不腻,酥融韧鲜,胶糯香滑,再浇一勺卤汁作为点睛之笔。腊汁肉如同天地经纬,在馍内一粘一连,肉汁上天下地渗通透了。食客们往往当街竖持而食,即便淋漓满手,也不忍错过一滴浓稠喷香的肉汁!学生们在丁字路口,有的背靠背坐在消防栓上,双手捧着一口口吃,腮帮鼓着,嘴角流着油汁,冬夜、路口、冷雨和寒风中,滋味鲜美的肉夹馍,还混杂着不可名状的思念家乡的味道。

图片

  中午回去休息两个小时。下午4:00到晚上10:00,老李又出摊了。远远见到食客走近,他啥也不说,给胃口大的小伙子加点肥肉,给苗条的姑娘们添点瘦肉,有时候,想照顾熟客,却有生人在场,老李就轻声说一句:下回啊!听者有数,会心一笑。遇上陕西籍学生呢,老李兀自说到:“啥都不加哦!”只有肉和卤,不加蔬菜辅料。一些下了夜自习的学生,自己买一个吃着,再帮室友带一个。老李还记得:“你不放青椒不要辣,室友喜欢吃辣子。”他就切一小截青椒放在纸袋里。

  无数往来这条小路的过客或熟人,总因那浓厚又鲜香的滋味而停下脚步。

图片

  “毕业了回老家还是留在南京?”常来买肉夹馍的学生,总有意无意把老李换位成家乡的祖父,默默添上的那点腊汁肉,给了孤身在异地求学的学生内心最动人的一抹温暖。他们穿梭在陌生而繁华的城市里,常常出现疲惫或挫败感,但只要走近闪烁着微光的这个街边小铺,拿着这块暖手暖胃的肉夹馍,此时此刻,饥肠辘辘的胃与疲惫寂寞的心一起暖了过来。一块熟悉的肉夹馍,一个熟悉的李大爷,让学生们吃出了情意。因为一饼一味,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图片

  (来源:扬子晚报网,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