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科技与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三天的惊喜与欢乐的连轴奉送。2018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简称“南京融交会”)圆满落下帷幕。截至记者发稿前,2018南京融交会项目签约额已超150亿元。
新突破
文交会转型融交会续写新篇章
南京融交会是在连续举办九届文交会的基础上,精准聚焦文化科技融合,在2018年更名转型而来。至今,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会展品牌。
本届融交会以“新时代、新业态、新生活”为主题,在全国率先打造文化科技融合首个服务平台。
2018南京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也在南京融交会期间举办。全市有34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此次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超过150亿元。
为了吸引文化企业、更多文化项目、更多文化人才到南京投资兴业、收获未来。2018南京融交会期间,还推出全国地方首个以信用为支点、以金融为手段、数据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文化金融生态创新服务体系——“梧桐计划”。“梧桐计划”涵盖了文化征信贷、千企征信、全国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联盟、建融智合文化专列、大数据服务云平台等项目。
新亮点
众多“黑科技”吸睛,城市色彩学获赞
今年,在连续举办九届文交会的基础上,更名融交会,聚焦文化科技融合。AR、VR、AI、全息投影等技术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纷呈……
上百项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装备,让科技拥有艺术的灵感和力量。例如,苏宁博物馆中借助大型AR《江山胜览图》展现古代金陵雄奇壮阔而又富有婉约之美的山水之景、利用录音设备生成一张带有二维码的明信片,实现语音的“投递”带给亲友祝福;只要穿戴VR设备便可身临其境地游览敦煌莫高窟159窟;透过全息影像观赏与实景相结合的飞天舞蹈;手持一根蜡烛通过技术手段的加持“参加”古代宴会……
本届融交会共分为三个场馆。其中一个场馆为地区专场,江苏各设区市以及南京市辖区“争奇斗艳”,其场馆布置和色调选用往往体现出地区文化特色。
徐州和盐城都选用了绿色为主色调。昔日“煤城”徐州通过生态转型,实现“一城青山半城湖”,其绿色发展之路已成标杆。盐城则于今年正式提出“两海两绿”发展战略。此外,宿迁市展馆上方的“宿迁”二字为红色,但其下方用绿色的“江苏生态大公园”作为标注,彰显出宿迁生态经济的底蕴和目标。
除了绿色,蓝色也是颇受欢迎。最典型者当属连云港,其展馆外观以蓝色为主色调,展示出其作为海滨城市、主打“海洋经济”的特点。一衣带水的江苏中北部城市扬州、泰州和淮安,也都选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
作为本次展会东道主的南京,每个市辖区也都各自设置了一个展位,而且打出的口号也吸引眼球。江宁区、雨花台区和鼓楼区均用到了“创意”二字;建邺区打出的口号是“锦绣建邺”;栖霞区则用了“大美栖霞”作为展位标题。历史底蕴深厚的秦淮区,更是强调自己是“风雅秦淮,自有腔调”……
新思路
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新热点,理清融合发展脉络
在2018南京融交会期间,举办了一场重量级的具有标志性的论坛——“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这一论坛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新热点,进一步把握融合发展脉络,展望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课题,目前,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础发展环境已经形成,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续超前认为,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度不够;二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三是文化和科技产业边界比较模糊。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贾旭东说:“文化科技融合不能光讲科技对文化改造和引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层面,文化怎么引领科技的创新?”
如何让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如何让文化与科技产业边界更加清晰?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所思考的问题:“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在哪儿?我们的研究认为,双边信息不对称是重要的原因。”
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在2018南京融交会上发布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作中的应用”等十大文化科技融合技术应用场景,希望借此破题,打破信息壁垒,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研发。
(来源: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