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则小视频上了微博热搜———深圳一小学校长,亲自出马监督学生自己背书包。放学时间,在熙熙攘攘的家长和孩子群中,校长耐心地检查从他身边走过的学生。当他发现一位奶奶左肩背书包、右手牵孩子时,校长笑着从奶奶肩上摘下书包,递给学生自己背。而当校长看到孩子自己背着书包时,便会竖起大拇指表扬。而家长们也很配合,能看出很是认同校长的做法。
视频不长,整个过程校长都在一边查看着一边温和地提醒着。在后来的采访中,这位校长说出了他的良苦用心———他认为孩子的书包里,除了装着书本,还装着自理能力、责任和担当。
帮不帮孩子背书包?家长们众说纷纭
近日,记者赶在放学时间来到市区某小学附近,只见很多家长在学校门口接到孩子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书包从孩子背上转移到自己的手中。而孩子也是“顺水推舟”,貌似习惯性地便将书包“交接”了出去。
“孩子的书包太重了,四年级的已经快10斤重了,还在长身体呢,骨头压变形了怎么办?”采访中不少家长纷纷表示。“孩子学习够累的了,难道大人能忍心看着小孩累得腰酸背痛吗?狠不下心呐。”看到记者采访,有位家长插嘴说道。他认为书包是孩子背还是家长背这个话题是小题大做,代表不了什么。
“我一直帮女儿背书包,有一天早上下雨,我抱着雨衣带着孩子急匆匆出门,走到半路看到别的学生背着书包,才突然想起书包忘带了。”市民李丹告诉记者,女儿当时立马跟她发飙:“谁让你忘记了的?没有书包我怎么上课啊?”李丹被问愣住了,之后反问她为什么自己不记着,作为学生出门不想着书包还怪别人?结果她反驳:“一直不都是你帮我拿书包的吗……”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帮孩子背书包这事我做错了,不该心疼,这点磨练是必须的。当天晚上我跟女儿说:‘从今以后你的书包你自己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李丹说,从那以后,她真的就没再帮女儿背书包,而孩子从此也没有哪天忘记过书包,嫌书包太重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心理学上有个‘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而且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当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就不再去找其他的内部原因了。”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百强心理咨询师金虹侠认为,李丹长期替孩子背书包,成为孩子自己忘背书包而不用负责的理由。她觉得妈妈帮助她照顾她是理所当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
“对孩子只看成绩,不看性格培养;只看孩子有无吃饱穿暖,不锻炼其独立生活能力;只看能否考上大学,不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这是很多家长的教育误区。”宿迁学院副教授王纯磊表示。
父母“狠心”,才能成就孩子的独立
《北京青年报》公众调查组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4%的家长最关心、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劳动的家长仅占14.3%。
网上有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仅为11.32分钟。相比之下,国外儿童劳动时间远远高出一截,如美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1.2小时,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孩子的7倍。
“尤其是现在社会,似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一样的:你只管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问。其实学习和劳动不是相互冲突的。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反而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小学教师朱莉认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洗袜子、洗碗、扫地、叠被子等,或许第一次会弄得乱七八糟,但孩子会从中汲取经验,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逐渐脱离父母庇护的分离过程。我们帮孩子做再多,远没有他自己学会来得实在。所以,不妨做个‘狠心’的父母,孩子没有请求你帮助做的事,就不要主动帮孩子去做;孩子请求帮他做的事,要有选择性地去帮助;同时也要适当‘示弱’,学会向孩子发出帮忙的请求,让孩子反过来多帮父母做事。”金虹侠认为,总有一天,孩子要渐渐离开我们,要独自面对生病等形形色色的人生难题。早早地培养他独立的思想、独自面对问题的勇气,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
“就像让孩子自己背书包,避免刻意的保护和溺爱,用我们的‘狠心’,成就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那才是孩子成长的盔甲,让孩子应对未来的人生之路从容不迫。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最脚踏实地的爱。”金虹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