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2007年以来,徐州市扎实推进保障房工作,建立了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租赁补贴发放“租购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对城市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新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群体的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徐州市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到25.4 %,已提前完成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期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的目标要求。保障性住房这一政策福利,让市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幸福感越来越强。
保障房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在九里新苑第五期,记者见到居民崔绍武。他虽然养了两条小狗、一只小猫,但家中一尘不染,一点异味也没有。他抱着儿子捡来的小猫坐在沙发上告诉记者:“当时20多万买了这套经适房,要不是政府,我哪能过上现在这种日子!”
1995年,崔绍武离婚,一个人租房生活,老小区、自建房……为了生活,什么房子他都租过,尤其是后来崔绍武再婚,有了儿子,感到难以支撑。2015年时候,在街道的建议下,崔绍武申请经适房,当年就搬了进去。面积80平方米的两室两厅,对崔绍武来说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今年66岁的陈晓东酷爱刻章、烙铁画,以前在阴暗的出租屋里,他没有创作心情,因为他和老伴的日子过得辛苦,还要照料患病的孙子,多次搬家。2014年,陈晓东在公租房摇号配租中摇到房号,当年就搬到九里新苑23号楼,“房子有60平方米,搬来时候煤气灶、太阳能都有,要添几件家具就能住了。”
徐州市建设各类保障房18100套
徐州住房保障工作起步于2007年。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实现了对城镇住房困难家庭高、中、低层次和新就业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全覆盖,实现了保障房建设与运营管理监管制度的全覆盖。通过“租购补并举”的住房保障方式,基本解决了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全市低保(特困)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目前,保障对象人均住房保障面积超15平方米。保障房小区建设管理品质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在实现原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应保尽保、兜底保障的基础上,突出加快“新市民”保障的工作思路,密切配合徐州市引进人才、发展经济战略,加大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和新引进人才的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城市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住房困难问题,将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鼓励产业园区集中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符合条件的本地户籍新就业职工、外地户籍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配租,有效化解了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减轻了他们经济负担,营造了为驻在企业“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为徐州市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住房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健全
近5年来,徐州市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目标任务完成率达到101.55%,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带动和引导地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序推进,改变了城市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的二元结构状况,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住房保障和发展环境。
此外,为了健全徐州市保障房系统,采取管理机构、实施机构、基层服务窗口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全市“分层次、网络化、全覆盖”的住房保障营运管理体系已确立,为住房保障工作的长效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徐州市区35个街道办事处全部设置了住房保障服务窗口,随时受理群众的住房保障申请,将住房保障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通过评选“十佳服务窗口”等工作推进措施,住房保障业务办理进一步规范、高效,服务水平高度提升。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