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我不想活了……”因为一次放纵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深夜站在宿舍楼顶上往下跳之前,给如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张红星打来诀别电话,他立即赶去劝说。“你不仅要为自已活着,还要为妻子、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儿子活着。”张红星掏心窝子的一番话,平复了对方的情绪,通过他的指导和帮助,这位患者重拾信心,过上了正常生活。
2004年,如东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张红星成为全县艾滋病防治的第一也是唯一的知情人和责任人。只有他,心底密藏着所有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孤本档案”,因而他被称为这条战线上的“孤胆英雄”。他把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当作亲人,14年如一日,用爱护佑着这群特殊群体,今年8月,当选“江苏好人”。
大部分艾滋病病人都是被动发现,且没有临床症状,本人毫无思想准备,所以,张红星的每一次告知,面对撕肝裂胆煎熬的患者,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防治经验,耐心讲解,真诚与患者沟通,打消对方顾虑,直到他们走出焦虑和烦躁的阴影。当病人的情绪平缓后,张卫星促膝交谈,帮助他们克服自卑颓废心理,树立自强、自立、自救的信心,好好地去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或恐惧、或怀疑、或麻木、或绝望等各种不同心理表现的感染者,他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以同情、理解和关爱之心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们悲观失望甚至报复社会的心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随访治疗,战胜疾病。出于顾忌,一些艾滋病人选择双休天、节假日或深夜,向张红星倾诉。他的手机365天24小时开机,且从不设置静音或振动,因为患者有事就要找他,梦乡中的张红星经常被熟悉的声音叫醒,每一回都耐心接听,海聊一番。
图为张红星向感染者告知抗病毒治疗的方案。
每次带领患者、感染者去南通体检,张红星与他们同坐一辆车,同桌就餐,消除患者顾虑,也为避免周围人歧视做出了表率。
有位病人家境不好,夫妻离异,本人打零工供儿子读书,查出艾滋病后到南通申请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但化验费得自己出。这位患者说家里没钱,等卖了粮再去化验。“申请用药是头等大事,抓紧治病耽误不得。”张红星边说边掏出600元,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有的病人出于感激之情,悄悄送来粽子、鸡蛋等土特产,这让他陷入两难境地:拒收吧,担心患者敏感而引起情绪波动;收下吧,显然有悖职业操守。他的办法是估价给钱,钱不收东西坚决不要,没想到这种处理方式竟“惹”得对方热泪盈眶。
一对年轻夫妇,女方怀孕期间检测艾滋病时,双方都被确诊感染了,当时留的是女方妈妈的电话,告知后,张红星约对方在彼此都觉得相宜的地方见面,双方父母一同到场。当面对这两代四口人无望又无助、想哭又不能大声哭而无比压抑的抽泣时,张红星耐心倾听,慢慢开导,介绍这名孕妇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体检,及早进行母婴阻断和干预。得知婴儿出生后感染的概率可以降到最低时,这对夫妇激动地说:“张医生,通过与你的交谈,我们总算放下了包袱,为了孩子,我们一定好好活下去。”
在妻儿和长辈们眼中,张红星是亲情撞击下心系艾友的红丝带。张红星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奇特现象:双休天本打算陪妻子逛超市,接到电话,他却临时赶到单位接待患者;已联系好带妻子去医院做产前检查,他竟跑到患病孕妇那儿评估其孩子出生后的感染情况;好不容易等到节假日三口之家难得出去旅游,他又改变计划一个人赶到病人指定的地点;全家商定到乡下为母亲过六十大寿,他却和一位受感染的老者促膝谈心;当厨师的岳父忙了一顿丰盛的家宴,他突然约一位患者共进晚餐。
艾滋病人和感染者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他们心中的“恩人”。大年初一清晨,张红星的电话响个不停,全是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拜年电话。一幕幕爱的交融场景,让家人慢慢理解了他,而今积极支持他所从事的工作。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