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网app网友爆料:
久闻咱淮安有一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今天带着憧憬去此地参观,费尽周折到达管理处门口,保安大叔一摆手,不让进,说仅对单位开放!大门口的水利风景区牌子醒目得很,就是不让进!打市长热线,说有人也反应过这个问题,可是因为归属省水利厅,市里也无法解决!这让外地人到这情何以堪!普通百姓看来是无缘目睹耗费巨资的大型水利工程了。
小编网上找了点这个景区的介绍
两条公路相交,使汽车交通互不干扰而设置立交桥很常见,但两条河流相交,为使水流互不干扰而设置立交可就稀罕了。
淮安区城南的京杭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就有这么一座“水上立交”。
上部的京杭运河航槽横跨在淮河入海水道之上,两条水道立体交叉,上行大运河,下行入海水道,互不干扰。该项目工程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余年过去了,这座水上立交枢纽工程的规模仍为亚洲最大,令人惊叹。
水上立交
日前,记者站在淮安水上立交旁30多米高的安澜塔顶,极目远望,河道纵横,绿地如茵。入海水道大堤像两条巨臂,护卫着水上立交。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进出口段采用新颖的水泥砌块护坡,整齐美观,更增添了淮安枢纽工程的风采。桥头堡建筑钢索缆桥,犹如彩练当空,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安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
历史上的淮河多灾多难,时光穿越至600年前,从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大水灾350多次,大旱灾86次。在1949年和1950年,皖北、苏北受灾人口两千多万,两区共有600多万人逃离家园。毛泽东主席在看到灾情报告上“不少是全村沉没”、“大水下来之后,人蛇争树,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等悲惨状况时,难过得落了泪,毅然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据了解,当时经淮河水利委反复进行水情分析,制定了暂不开辟入海道,改新建苏北灌溉总渠方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江淮地区的水情。然而,苏北灌溉总渠泄洪量700立方米/秒,主要满足灌溉等要求,仍然经受不住特大洪水灾害的考验。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开工,于2003年6月完成通水验收,设计行洪流量达到2270立方米/秒,具有泄洪、排涝、灌溉、南水北调、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水上立交枢纽工程就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之一。据悉,未来兴建的二期工程设计行洪流量将达到7000立方米/秒。
如今,淮河入海水道焕发着勃勃生机,河道两旁茂林修竹、鸟语萦回、生态和谐。在广袤的苏北平原,淮河入海水道正用它伟岸的身躯守护着流域百姓的安宁。
(来源:淮安旅游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