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琴棋书画诗酒花,这八件事中似乎甚少谈及花,桂花是姑苏城的市花,在苏州有着悠久的栽培史,小城赏桂佳处众多,可老苏州人独爱这留园。
闻木樨香轩位于苏州留园中心水池西侧,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这里是留园制高点,专为赏桂闻香而建,坐于轩内远眺,一池清水皱碧铺锦,对岸建筑飞檐翘角倒映水中,万木森森,风涛阵阵,金秋时节香气沁入肺腑,是何等享受!
奇石尽含千古秀
桂花香动万山秋
闻木樨香,取晦堂禅师启发黄鲁直闻桂香而悟禅道的禅宗公案故事,典出宋《罗湖野录》、《五灯会元》,言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建筑四周遍植桂花,为赏秋之所。
轩为方形,一面靠墙,三面敞开,单檐歇山造。轩前的卵石组成一幅象征吉祥的“凤穿牡丹”铺地。“木樨”即桂花,建筑四周遍植桂花,每至仲秋,丹桂盛放,暗香浮动,闻木樨香轩由此得名。
江汉光翻千里雪
桂花香动万山秋
书中记载,北宋黄庭坚居士学禅不悟,问道于高僧晦堂,晦堂趁木樨盛开时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庭坚遂悟,“闻木樨香”便成了参禅悟道的代名词。
花木掩映是造园家为达到某种意境,破实为虚而创造空灵之美的手段,但这还仅仅是平常心的观景,若用禅心去顿悟,向自心求,你还会感到木樨花香饱含着生命气息扑鼻而来。闻桂赏月,别有一种超脱旷达、闲静悠远的心灵感悟。
援北斗兮酌桂浆
辛夷车兮结桂旗
桂花除了气味很香,花儿本身还有诸多用途,特别是桂花制成的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
在《山海经 · 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
《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即象征着友好和吉祥,是美的化身。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
江汉光翻千里雪
桂花香动万山秋
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汉元鼎六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
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等记载。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留园的闻木樨香轩前遍植金桂、银桂、丹桂、籽桂、四季桂、朱砂桂和鸳鸯桂,共七个品种,说起这些桂花,还有则小故事……
古人建园配置植物格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留园的“闻木樨香轩”,该区域内有一棵50年代种植的香樟,冠幅达南北25米、宽15米,严重遮住了桂花生长所需阳光,使得桂花处于全阴状态,生长不良,使景观与景名名不符实。
为了恢复“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的景象,通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经过探讨研究,园艺师们对香樟进行了主枝重截缩冠,从而提高冠下桂花的采光,这才恢复了昔日的赏桂胜地。
遥知天上桂花孤
试问嫦娥更要无
喜好清静的你,若想更好地体验这种境界,可于清晨开园或下午闭园前来留园,安静地独享这个小小的轩,品赏意境之美……